1.青枯病:青枯病又称细菌性萎蔫病,是温暖地区马铃薯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Ph值6.6的酸性土壤最适宜发病,一般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初期萎蔫表现在植株的一部分,首先影响叶片的一边或一个分枝,另一半生长正常。轻微变黄随之枯萎。如果将茎横切面放入静止的装有净水的玻璃杯中,有乳白色的液体溢出。当土壤黏性大时,细菌黏液可以渗透至芽眼。切开块茎(感病)会有灰白色的液体从维管束分泌出来。
2.环腐病
环腐病又称黄眼圈,属棒状杆菌,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不长,是一种危害输导组织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是通过种薯带菌传播,严重感病的薯块不能发芽,轻病株出苗后,植株瘦小,长势缓慢,叶片产生淡黄色斑纹,变褐,叶缘卷曲枯焦,叶柄下垂,植株由下向上逐渐萎蔫枯死,枯死后叶片不脱落;茎和块茎横切出现棕色维管束环,用手压有乳黄色菌脓流出,重病薯表面稍有龟裂,后期维管束变黑褐色,生成环状空洞,与青枯病区别是芽眼周围不出现脓状渗出物。
3.黑胫病
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危害严重。湿度大时,可在植株任何生长发育阶段发病。从发软的、腐烂的母薯沿茎秆向上扩 展,形成黑色黏性病斑,叶片变黄、卷曲,植株矮小,下部叶片萎蔫,茎基部变黑腐烂,甚至枯萎死亡。
二、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抗病品种。防止病烂薯混入肥料,增施磷、钾肥,花期结合防病亩喷施磷酸二氢钾80- 100克 ,增强植株抗病性。清除田间杂草,锄草中耕培土尽量不伤及根部,减少根系伤口感病,如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销毁,病穴用生石灰消毒。低洼地及时排水。
2.药剂防治
(1)青枯病: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4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每株灌药液 0.25千克 效果较好。
(2)环腐病: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或0.5%漂白粉溶液或75%酒精溶液进行切刀消毒。
(3)黑胫病: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分钟,或用敌克松 500克 或病克净400倍液拌种,或叶面喷施0.1%硫酸铜溶液,都能有效减轻黑胫病的发生。
上一篇: 马水桔环割后叶片半黄半绿,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头蓼花繁殖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