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防治措施:
(1)清除杂草、消灭毒源。
(2)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
(3)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避免早播。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
(4)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3%的辛硫磷拌种,防效显著。出苗后喷药保护,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压低虫源,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喷雾。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
症状
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苗期发病,芽鞘和根部变褐坏死,严重时,幼芽未出土即腐烂死亡。小麦返青拔节后,病株根系和茎基部变褐腐烂,茎基部叶鞘及茎秆上出现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叶片上的病斑,初为黑褐色,梭形,后逐渐扩大为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或淡褐色,严重时叶片枯死。穗部受害,颖壳上产生褐色病斑。如果种子发病,胚部变黑,发芽率降低,形成黑胚粒。天气潮湿时,发病部位产生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尚缺乏抗根腐病的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应注意选育和推广抗病良种。
2、加强栽培管理。(1)实行小麦与豆科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轻病害的发生。(2)深翻土壤,将病残体埋于土中。精耕细整,增加土攘通气性,使麦苗出的快且苗全、苗壮,病害轻。(3)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氮、磷、钾肥合理使用,提高植株抗病力。(4)适期播种,防止小麦受冻,以避免病害发生。
3、药剂防治。(1)种子外理。用20%粉锈宁乳油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拌种时注意用药量,以免产生药害,降低出苗率。(2)抽穗后用20%粉锈宁乳油80毫升,兑水60公斤喷雾,同时也对小麦锈病、白粉病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 怎样进行桃蛀螟的药剂防治?
下一篇: 无公害水产品鱼药使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