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症下药、准确用药、科学施药
药是洒在水里的,用药量要准确,首先要算水的体积,而不是水的面积。体积等于面积与平均水深相乘。其次要根据水温、水的酸碱性、有机物多少(水的肥瘦)、养殖种类以及药物来确定水中药物应达到的浓度。将药物应达到的浓度和水的体积相乘,就可以算出要用多少药量。例如用生石灰治病,若水中应达到的浓度为30克 /㎡,则667㎡宽1米水深的池塘大药需生石灰20公斤。计算方法很简单,即:水的体积为667㎡×1米=667 m³,用药时为667 m³×30克/㎡=20010克,约20公斤。一般来说,水温高,药物浓度应适当偏低,有机物含量高(水肥),药物浓度可偏高。
二、注意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
池塘中总是混养多种鱼或虾,一部分鱼患了病,用药物治疗就会对所有鱼以及其它生物产生影响,而不同药物对不同鱼类或其它生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一种药物在这种浓度下对这种鱼取得防病治病的效果,对另外一种鱼或其它生物可能就是毒物。如硫酸铜对鲤、鲫鱼很敏感,长期使用施用,水体浓度保持在0.7克/ m³,可引起中毒死亡。鳜鱼、淡水白鲳、虾、蟹对敌百虫特别敏感,因而混养了这些鱼或鱼、虾、蟹混养的池塘就不能用敌百虫类药,否则会引起中毒死亡。淡水白鲳对生石灰也较敏感,当水中浓度超过20克/ m³时,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在养殖中,鲢鱼对各种药物均较敏感,乌鱼对硫酸亚铁敏感,要引起注意。另外鱼苗种比成鱼对药物敏感,如硫酸铜对鱼苗鱼种的毒性就比成鱼大。
三、渔药联合使用
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产生毒性或失效。在防病治病中,为提高疗效,经常会联合用药,如磺胺类药与磺胺增效剂(TMP)合同或三种磺磺胺药合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可降低对肾脏的毒性;在治疗寄生虫病鱼病时,配施水体消毒药,可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大黄与黄芩、黄柏合用(三者比例5:2:3)防治细性肠炎、烂鳃、出血病等,可提高治疗效果,硫酸铜常与硫酸亚铁(0.5—0.7ml/1:0.2mg/1)混合用治疗纤毛虫、鞭毛虫等寄生虫原虫病。但有些药合用就可能起相反作用,甚至产生毒性,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同时或先后就应用,会引起肾脏毒性反应增加;使用氟石后1—2天,再使用其它药,因氟石的吸附作用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氯霉素或利福平与氟哌酸合同,也会使效价下降。化合物合用,否则会使毒性加大。
四、科学使用和管理渔药
1、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例如,硫酸铜、敌百虫可引起水中氧气减少,故应在晴天上午9时后施用,且最好同时增氧,严禁缺氧浮头时使用,用药后也禁止拉网操作。因硫酸铜和敌百虫具有腐蚀性,不能用金属器具溶解,溶解用水的温度不宜超过600C。漂白粉、强氯精、高锰酸钾因遇阳光会失效或者产生毒性反应,要在下午4-5点钟以后或阴天施用。另外,药物外存会降低效价,如漂粉,使用时要考虑有效氯的含量;生石灰也应现配现用。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硫酸铜、季铵盐类、聚维酮勿与金属器具盛装。
2、药物的毒性与水温成正比,与酸碱性、水的肥瘦成反比。在具体使用时,用药浓度还要灵活掌握,如强氯清,在水温28℃以下时需要0.5克/ m³,而30℃以下时,只要0.3克/ m³。
3、加强用药后观察。药物对鱼的作用如何,要施用后才知道,因而强调下药后12小时内应专人管理、观察动向。一般3--6天死鱼减少或停止死鱼,摄食增加,表明疗效确切;若没有多大变化或病情加重,则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若出现毒性反应,则应换水或解毒。
4、轮换交替使用药物,忌用同一种药。长期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病毒、菌容易产生耐受,疗效下降,甚至最后没有效果。坚持用药轮换交替使用。例如水体消毒及预防,可用硫酸铜、敌百虫、二溴海因、强氯清杀菌杀虫药物轮换交替使用。
上一篇: 番茄缺钾的症装是什么?
下一篇: 《动物防疫法》规定的动物产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