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怎样确保断奶仔猪成活率?

怎样确保断奶仔猪成活率?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初生仔猪的保温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二、吃足初乳提高仔猪的抗病力。

  三、固定奶头减少弱小仔猪的死亡。

  四、加强母猪哺乳期饲养管理。

  五、提早补料促进仔猪生长发育。

  六、提前断奶仔猪断奶时间可提早在20——30日龄左右进行。

1断奶调控

1.1适龄断奶。断奶时间以28-35日龄为宜,最早不得少于21日龄,最晚不得超过40日龄。

1.2断奶方法。分为一次性断奶、分批断奶和逐步断奶。

2饲料调控

2.1分群逐步过渡。断奶后仔猪采取不换圈、不混养的管理方法,即让母猪离圈后,仔猪仍留在原圈培育。注意千万不要在断奶后立即同时将几窝仔猪混合饲养,以免仔猪受断奶和咬架的双重刺激而影响生长。一般而言,仔猪养至3月龄后转群或分圈比较适宜。

2.2饲料逐步过渡。仔猪断奶后不能马上换料,断奶后2-3周内,仍饲喂哺乳猪料,饲料类型及配比保持不变。约一周后逐步增加断奶仔猪料,约两周后过渡到全部饲喂断奶仔猪料。

2.3饲喂方法逐步过渡。断奶初期仍按哺乳期的饲喂次数和饲喂方法进行喂料。要少食多餐,并坚持夜间补饲,以免发生应激反应。两周后可逐渐减少饲喂次数。

3营养调控

3.1尽可能提高动物蛋白质的比例。配制仔猪日粮时,应尽可能用鱼粉、脱脂奶粉、乳清粉、血浆蛋白、肠蛋白粉等动物蛋白质原料,减少大豆饼(粕) 等植物蛋白质原料的用量。对植物蛋白源饲料可通过膨化、浓缩等处理方式除去或减少抗营养因子,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2 益生素的使用。益生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原菌及有害微生物在肠道中的生长繁殖,在日粮中加入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可以抑制病原曲致病,形成肠道内良性微生态环境,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3酸化日粮。日粮中添加延胡索酸、柠檬酸等酸化剂,能弥补仔猪胃酸的不足,促进消化道内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3.4 添加饲料调味剂。调味剂可以改善饲料中的不良气味和滋味,可以诱导仔猪采食,是快速增重的有效措施。另外使用调味剂对提高胃肠免疫系统也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明显改善仔猪断奶后对日粮抗原短期过敏的耐变力,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率。

3.5 添加酶制剂。断奶仔猪消化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消化酶分泌性能低,加之断奶应激对消化酶活性增长有抑制作用,可在饲粮中添加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外源酶制剂,以提高仔猪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3.6 添加抑菌促生剂。向仔猪日粮添加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链球菌、酵母菌等抑菌促生长剂,可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群的稳定,控制此类腹泻的发生。

3.7 其它。日粮中添加椰子油、豆油等油脂可以满足仔猪对能量的需要;添加硒和维生素E可预防仔猪水肿病、肝营养不良的发生;添加锌可改进仔猪断奶后的生产性能;添加砷制剂可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仔猪抗病能力,改善皮肤代谢;添加适量中草药添加剂、日粮纤维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断奶仔猪腹泻。

4环境调控

4.1保持适宜的温度。仔猪断奶后圈舍温度应提高2-3℃。如果圈舍过大不但不容易提高圈舍温度,而且容易受贼风侵袭,所以最好把圈舍分成相对较小的空间。另外,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舍温。仔猪分群后的饲养密度以0.3-0.4平方米/头,每栏不多于20头为宜。

4.2保证猪舍清洁卫生。如果仔猪的活动场地污染或积留较多的脏水,一方面会改变猪的习性,影响猪的生长;另一方面会使仔猪的免疫力下降,使疾病传播有可乘之机。因此要定期清扫消毒,保持舍内干燥卫生,空气新鲜。

4.3冬春灭鼠害,夏秋灭蚊蝇。老鼠是猪伪狂犬病、痢疾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者;蚊蝇是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的重要传播者,因此要注意灭蚊蝇、灭鼠害。

5疫病防控

5.1预防贫血。仔猪在出生后7天仍不给予补铁就会发生贫血,并诱发精神不振、生长缓慢甚至突然死亡现象。因此有必要用“血多素”、“补铁王”等药物为仔猪补铁。平时,让猪自由采食深层红粘土也可达到补铁的目的。

5.2防止下痢。仔猪黄痢、白痢、红痢是仔猪最常见的疾病,因此应在饲料中加1%的土霉素添加剂或其他抗生素预防下痢。对已发病的仔猪可用痢菌净、硫酸庆大霉素、盐酸黄连素等药物配合添加维生素B、维生素C予以治疗。

5.3水肿病的防治。仔猪水肿病发生在断奶前后。仔猪20日龄时,在母猪饲料中加入含硒的添加剂,同时肌肉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1-2毫升,可预防仔猪水肿病。另外减少应激对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仔猪在饲养过程中不要突然改变饲料与生活环境。

5.4适时驱虫。在仔猪60日龄时,必须进行体内、外驱虫,可选用1%敌百虫片剂和左旋咪唑注射液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