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禽养殖 > 其他家禽 > 饲料霉变的原因有什么? 其他家禽

饲料霉变的原因有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 气候与季节:霉菌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湿度条件。 与饲料卫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 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 它们大多数属于中温型微生物 (嗜温菌) , 最适宜生长温度一般为 20~30℃。 其中, 曲霉菌属最适宜生长温度为 30℃左右,青霉菌属为 25℃左右,镰刀菌属一般为 20℃左右。上述几类霉菌按对环境湿度的要求来说属于中生型微生物,其最适相对湿度为 80%~90%。因此,霉菌的生长繁殖与地区气候条件和季节密切的关系。 从全国饲料霉变情况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饲料原料还是饲料产品,饲料中的霉菌检出率和霉菌带菌量,南方地区都大大高于北方地区。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5~9 月份的各月平均气温均在 20℃以上,平均相对湿度在 80%以上,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梅雨季节,霉菌生长繁殖最为旺盛,饲料霉变大多发生在这个季节。

(2) 饲料原料含水量高:饲料原料如果含水量高,在贮存时容易霉变。而且这种原料如不经干燥处理即用于配合饲料的生产,常会导致其产品的水分含量超标,并使产品也易于霉变。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类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 17%~18%时是霉菌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条件。粉碎后的谷实类在水分含量高时更易发霉。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或称安全水分)之下(如谷实类一般为 14%以下) 。

(3) 饲料加工过程中某些环节处理不当:在生产颗粒饲料时,如果冷却器及配套风机选择不当,或使用过程中调整校对不当, 致使颗粒料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 导致出机的颗粒料水分含量及料温过高,这样的颗粒饲料装袋后易发生霉变。 在饲料制粒系统的颗粒料提升料斗和管道中积存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可形成霉积料,脱落后进入成品仓和包装袋,易引起整批颗粒料霉变。 此外,原料仓长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积存在原料仓的物料(尤其是粉碎后的物料)易于发霉。

(4) 饲料贮存与运输不当:饲料仓库潮湿、鼠害严重,库区未经常清扫和定期消毒,饲料堆垛不合理,库存时间过长,运输时饲料受到雨淋、曝晒等,都容易引起饲料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