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医兽药 > 发生羊肝片吸虫病的原因? 兽医兽药

发生羊肝片吸虫病的原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本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6~9月份为高发季节。羊吃了附着有囊蚴(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能感染,羔羊和绵羊的病死率高。常呈地方性流行,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群发病较严重。

肝片吸虫病的传播主要是源于病羊和带虫者,羊吃了附着有囊蚴(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能感染,羔羊和绵羊的病死率高。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群发病较严重.

防治措施   
1、药物驱虫。对全场羊群进行驱虫。9月下旬驱虫一次,在10月份驱虫一次。所有羊只来年在2~3月份和10~11月份两次定期驱虫。三氯苯唑,每千克体重5-10毫克,空腹灌服,五周后重复用药一次。   
2、圈舍内的粪便,每天清除后堆积发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严格管理,不能乱丢,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处理,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及再感染发病。   
3、放牧地点选择。不到沼泽、低洼潮湿地带放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因此在这一时期,应由放牧转为舍饲,加强饲养管理,来增强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4、饮水卫生。尽量饮自来水、井水等清洁的水,不要到低湿、沼泽地带去饮水。   
5、患病脏器的处理。对有严重病变的肝脏立即作深埋或焚烧等销毁处理。   

羊肝片吸虫病,又名肝蛭病。该病在放牧的羊群中较为常见。  

流行特点:经常放牧于低洼朝湿处,采食了附着于水草上肝片吸虫囊蚴而感染发病。成虫寄生于胆管内,产出卵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钻入锥实螺体内发育为尾蚴,离开螺体,附着于水草上形成囊蚴,羊牧于此地水草感染,再发育移行胆中囊定居,发育成成虫,体内生存3-5年之久。  

症状:轻度感染的病羊往往无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 、贫血、黏膜苍白,食欲不振,被毛粗乱无光,步行缓幔,在眠睑、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最后因衰竭死亡。急性病羊多表现为体温升高,不食,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腹胀疼痛,易疲劳,排黏液血便,全身颤抖,消化不良,贫血,眼结膜苍白,严重者多在几天内死亡。   

剖检变化:肝萎缩性硬化,胆管扩张堵塞,有虫体。  

预防:在低洼放牧的羊只,每年分别在3、6、9月份进行定期驱虫。其他地区在每年春秋进行两次驱虫。一是药物驱虫,可用驱蛭灵,丙硫米唑等。二是对羊粪便及时清理,堆积发酵,杀死虫卵。三是要注意饮水及饲草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