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仔猪早期断奶配套技术是什么?

仔猪早期断奶配套技术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1、妊娠前期:这是胚胎着床的关键时期,若大量采食高能高蛋白饲料,会致使机体代谢旺盛,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影响孕激素的分泌而引起胚胎死亡。因此,此阶段应以低能低蛋白饲料为主,同时减少各种应激。

  2、妊娠中期:此阶段应喂给中等营养水平的饲料,否则易造成母猪过肥过大,长期多喂还可能造成哺乳期母猪厌食、泌乳力降低,从而影响母猪的后续繁殖力和仔猪发育。

  3、妊娠后期:此阶段胎儿增重很快,需喂给高营养水平的饲料,尽量让母猪多吃。同时要保证母猪凉爽,高温季节可分多餐喂,适当添加油脂和电解质。

  4、哺乳期:母猪产后逐渐加料和喂麸皮盐水或电解质水,3天后恢复喂料,尽量让母猪多采食,并充分供应清洁的饮水。反之会造成泌乳量减少,影响仔猪的发育,同时会导致仔猪断奶后母猪发情间隔延长。但从断奶前7天开始,饲料量逐渐减少到原来的70%;4天后减为50%;断奶的前1天要降到原来的25%;断奶的当天对母猪停止喂料,只供应清洁饮水,以防止发生乳房炎。

  二、断奶时间的确定。合适的断奶时间是仔猪断奶成功的关键。断奶时间过早、过晚都不好。一般仔猪早期断奶以21-28日龄为宜,因为此时仔猪的消化道已基本发育健全,消化道内酶的分泌量和活性明显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在逐渐增强,免疫系统已开始产生抗体,母猪的子宫已基本得到恢复。但也要根据饲养条件、饲养水平、仔猪健康状态和环境情况等不同因素来综合考虑而定。

  三、仔猪的饲养管理

  1、提早补料:仔猪到2-4周龄后,母奶所提供的营养已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从补充料中获得营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补料可以防止肠绒毛变短和隐窝加深的程度,从而提高了仔猪断奶后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促进生长;促进小肠中胰蛋白酶分泌量,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水解度和消化吸收率,进入大肠未消化的蛋白质减少,从而减少消化不良引起的过敏性腹泻。

  2、选好断奶方式:断奶前3天要给仔猪服用Vc和口服补盐液,以减缓仔猪的断奶应激。断奶要渐进性进行,即断奶前5天逐渐减少母猪与仔猪接触,减少仔猪吸乳次数,增加仔猪补料次数。仔猪断奶最好在傍晚进行,断奶后1周内做到“四固定”,即猪群、圈舍、饲养人员、饲料维持不变,把母猪赶到远离仔猪的圈里。

  3、舍内温度的控制:仔猪28-30日龄,温度应控制在22-24℃、30-60日龄为20-22℃。冬天舍内的温度至少要保持在16℃以上,夏天猪舍采用装排风扇及房顶喷水的办法进行降温,保持仔猪所需的最适温度。

  4、合理分群:仔猪在断奶1周后,按拆多不拆少,拆强不拆弱,夜并昼不并的原则,同时根据公母、大小、强弱、吃食快慢进行分群饲养。

  四、防疫的预防。

  ⑴经常保持猪场圈舍、器具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和消毒。

  ⑵采取全进全出制饲养,这样可以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

  ⑶母猪在产前2周和3周各注射K88、K99疫苗1次,仔猪20日龄注射猪瘟防疫苗1次,28日龄时注射五号病疫苗1次。并根据曾流行过的疫病选择性地注射伪狂犬苗、链球菌苗、支原体苗等。

  ⑷注意驱虫:断奶仔猪精神和食量正常以后,立即驱虫,用0.6%伊维菌素拌料投服,每千克料拌药0.1克,连用5-6天。

  ⑸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如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生几率。

  ⑹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

一阶段饲养法

  此方法目前较为常用,即从仔猪7日龄至体重15公斤左右采用同一种乳猪饲料,其中约在28-35 日龄之间进行断奶。此法的优点是操作较为简便,出现因频繁换料引起的应激较少。其缺点则是无法做到既照顾乳猪在各阶段不同的营养需求,又不能合理节省成本。比如若采用目前市场上普通的玉米-豆粕型乳猪料,则易因营养方面未能满足乳猪断奶后的需求而出现所谓的断奶综合症。若完全采用加有血浆蛋白等营养成分的新型乳猪料,则因投入较大而有可能影响养猪业者的经济效益。

  二阶段饲养法

  此方法是从仔猪7日龄-体重15公斤左右采用不同营养成分的乳猪料。其中约在21-28 日龄之间进行断奶。

  1、乳猪出生至断奶后一周:配制此阶段的日粮通常会采用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酸制剂、酶制剂以及高比例添加的乳清粉(乳糖)、氨基酸以及鱼粉等。而豆粕等植物性原料则需采用膨化工艺等进行加工处理。其主要是根据此阶段乳猪的如下生理及消化特点:

  ①胃肠的消化酶缺乏:新生仔猪本身能分泌消化母乳的各种消化酶,而且乳糖酶含量很高。并可分泌足够的脂酶和蛋白酶消化母乳中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质,但其它酶的含量及活性则很低。另外,早期断奶应激使正常的消化酶分泌受到抑制。因此,选择仔猪补料的原料时,原料的可消化性便格外需要得到重视。而加入酶制剂,则无疑会缓解此时仔猪体内酶源缺乏的状况。

②消化道分泌酸不足:初生仔猪由于消化器官发育未完善,内分泌系统不成熟,胃液中游离盐酸含量很少。但由于母乳中富含乳糖,其经胃中乳酸菌发酵后可产生有机酸,使消化道内的pH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使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防止活细菌从环境中进入小肠下端,从而避免了腹泻的发生。但断奶以后,由母体获得的乳糖来源中断,故在此阶段的日粮中应加入酸制剂及较高水平的乳清粉或乳糖。

  ③免疫力低:初生仔猪可通过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但在三周龄后,母源抗体下降。而断奶应激则会同时降低循环抗体的水平,抑制细胞免疫的能力。故为免在此时期发生腹泻等疾病,可以在日粮中加入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血浆蛋白粉及抗菌药物。

  ④饲料抗原物质的影响:日粮中具有抗原活性成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有可能引起仔猪发生过敏反应,从而损伤仔猪的肠道组织,其一方面会导致麦牙糖酶和乳糖酶的数量和活性下降,另一方面使病原微生物容易在被损伤的肠道中大量繁殖,以致仔猪发生营养性和病原性的腹泻。所以,在制作此时期的仔猪日粮时,可以采用膨化工艺对植物性蛋白等原料进行调质处理,从而去除饲料中的抗原物质。

  2、断奶后一周至15公斤:此阶段的日粮可以在第一阶段日粮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蛋白质以及乳清粉(乳糖)的含量,同时可以停止添加价格昂贵的血浆蛋白粉。

  早期隔离断奶法

  它是猪场控制疾病的标准管理模式,其要求仔猪在7-12日龄断奶并将断奶仔猪由母猪舍移动至另一地方隔离饲养,以便阻断来自母猪病原体的传播,有利于提高断奶仔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通常其体重在2.3 -4.5 公斤为第一阶段,4.5 -7.0 公斤为第二阶段。其第一、二阶段所用日粮与上述二阶段饲养法之一阶段基本相同,只是营养水平要求更高。而其第三阶段则可与二阶段饲养法的后期料相同。

  此方法尽管在疾病控制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其对猪的品种、饲养技术、生产设备以及饲料的营养水平等方面要求甚高,且操作上较为繁琐,故在实际的应用上困难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