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村庄用地选择,既要考虑生产,又要兼顾生活。 (2)便于运输。村庄用地最好靠近公路、河流及车站码头,并与农田之间有十分方便的联系。但是,也不要让铁路、公路、河流等横穿村庄内部,以免影响村庄的卫生和安全,也减少桥梁等建筑的投资。 (3)宜于建筑。在平原地区选址,应避免低洼地、古河道、河滩地、沼泽地、沙丘、地震断裂带和大坑回填地带。山区和丘陵地带,应避开滑坡、泥石流、断层、地下溶洞、悬崖、危岩以及正在发育的山洪冲沟地段。一般应尽量选择地势较高而且干燥、日照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村庄。要求地形最好是阳坡,坡度一般在0.4%~4%为宜,若小于0.4%则不利于排水,大于4%又不利于建筑、街道路网的布置和交通运输。 (4)水源充足。水源是选择村庄用地的重要条件。只有接近和具有充足的水源,才能建设村庄,保证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因此村庄应选择接近江河、湖泊、泉水或有地下水源的地方。选择村庄用地的地下水位,应低于冻结深度,低于建筑物基础的砌筑深度。 (5)环境适宜。村庄用地应尽可能选在依山傍水、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如有条件,最好能与名胜古迹结合起来,为发展旅游事业创造条件。 (6)不占良田。我国耕地越来越少,不占良田是一个重要原则。 (7)节约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一定要按照当地规定的各项指标执行,不要滥占、多占。村庄用地应尽可能集中紧凑,避免分散布局。 (8)留有余地。村庄用地选择应在不占良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留有村庄发展的余地。做到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一方面妥善地解决当前村庄建设问题,处理好近期建设;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发展的需要,解决好远期发展用地。
上一篇: 磺胺类药物可治疗哪些动物疾病?
下一篇: 黄瓜靶斑病的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