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白粉病仅为害叶片,老叶、嫩叶均可染病。病叶正面初生褪绿小黄点,后扩展为边缘不明显的褪绿黄色斑驳,直径2~3毫米。病部背面产出白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辣椒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1)发病初期喷洒多氧清1000倍液加杜邦福星3000倍液,效果尤好。
(2)另外可选用的农药有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2%农抗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农抗120或武夷菌素(BO—10)水剂200倍液。隔7~15天1次,交替喷用2~3次。
辣椒白粉病。可先将老病叶打掉,在晴天上午,喷施凯润、福星等药剂防治。由于病较重,可用药剂最高浓度,5-7天一次。打完药后,关闭风口,提高6-8度后再放风,注意要从小到大放风,以防闪苗。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采收后深翻土地,消除病株残体,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对保护地要注意控制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防止棚室湿度过低和空气干燥。适当增施生物菌肥和磷钾肥。
②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或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60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400倍液、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500~6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或直接喷撒颗粒细的硫黄粉(气温24℃以上),7~15天1次,连防2~3次。严重时成株期用25%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3、注意事项田间发生时,要仔细观察,避免当作缺肥缺水症状或病毒病来治,延误时机。此外,要与植株叶片发黄,叶表面因喷施大量农药粉剂而有一层药粉与病菌易混淆疑似白粉病相区别。查看田间整体植株,叶片并没有白色霉状物,发病黄化的现象与机械化施药有关,排除病害,应与药害有关。
辣椒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老熟或幼嫩的叶片均可被害,正面呈黄绿色不规则斑块,无清晰边缘,白粉状霉不明显,背面密生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较早脱落。比较难防治,这主要是由病菌为害特点所决定的。它属于鞑靼内丝白粉菌,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都藏在叶片里面,等到产生繁殖体的时候,才伸出叶面。所以往往难以在早期发现,而一旦发现,再用药防治就困难了。
因此,防治辣椒白粉病一定要早。最好在每年将要发病的时候,就隔几天用一次药,不等到它露头,就把它压回去。有人担心这样是不是浪费了药,其实不然,因为等发生了再用多少次好药,往往也控制不住。而且预防时使用的杀菌剂多半是比较便宜的保护剂,而等到发生了就是使用很贵的内吸杀菌剂,也不容易将其控制住。因此,还是早防比较好。
如果在田间出现了病叶,这时候防治就必须使用有内吸性的药,而且还要使用多次。即使是这样,防治了一段时间后,还会觉得下面的黄叶并不见少,只是将新生的叶片保住了。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灰心,这就是“有效”。除非将所有的老叶及病枝及时清除,否则,那些已得病的叶片病原菌有时会一直保留到拉秧。
目前可用来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不少。可使用的保护剂有:50%硫悬浮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内吸杀菌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粉锈宁(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液、25%腈菌唑乳油500~600倍液。复配剂有:40%多硫悬浮剂400~500倍液。农业抗菌素有:2%武夷菌素水剂150倍液。此外还有一些保护地专用杀菌剂:45%百菌清烟剂250克/亩、5%百菌清粉尘剂1千克/亩等。?xml:namespace>
下一篇: 膜下滴灌种植时候需要注意的是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