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保护 > 提高河蟹养殖业经济效益有什么途径? 水产保护

提高河蟹养殖业经济效益有什么途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经验来自《中国水产》2009年第6期

六、加强病害防治

积极及时采取各种的防控措施,减少河蟹因疾病、敌害而造成的伤一亡是河蟹养殖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河蟹养殖效益的重要保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防止投放带病或体质不良的幼蟹。

2切实维护好养蟹水域的良好生态环境。

3科学投喂,保证河蟹充足而平衡的营养需求,增强河蟹的抗病力。

4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化,减少河蟹的应激反应,提高河蟹的抗应激能力。

5适时的水体消毒、杀虫和内服药预防。

6准确诊断,规范药物治疗,避免药害。

7控制底层鱼和其它敌害。

七、实施时间差异销售

销售策略直接决定养蟹经济效益的高低。由于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会导致同质同量的河蟹因销售时机和销售渠道不同而产生较大的收人差距。如何在最有利的销售时机利用良好的销售渠道顺利地将河蟹以更理想的价格销售给目标客户是广大养殖者应该尽早解决的问题,有以下三种方式:

1确保河蟹品质与众不同,使自身的河蟹在任何销售季节均能显现出品质优势。客观上,商品蟹的品质在不同消费时节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每年3月一8月份属消费淡季,上市量少,河蟹的品质主要是指其规格和外观方面,此时雌雄河蟹同价销售。9月份以后河蟹品质指标除外观、规格外,更主要的是其内在品质、优质河蟹应具备肥满度高,肌肉紧密,膏脂丰腆,食之清甜,闻之芬香等特点。

2努力做到适时销售,实现销售时机与众不同。常年均有河蟹可食的观念正在被更多的人接受。作为养殖者应尽量投放大规格幼蟹,并进行精细管理,以求得任何时候都能有从规格和口感上均比同行更好的河蟹销售,这样便能更主动地掌握销售时机,能够更早更多地提供优质河蟹消费者品尝,在河蟹大量上市价格较低时便可少销售或停止销售,实现待价而沽。

3对于养殖规模较大、多户组成的养蟹联合体或已有品牌并有意努力打造名牌的养殖者均应构建白己的销售终端,实现销售渠道与众不同。任何水域所养河蟹按照不同时期的品质标准总可分为优质河蟹和一般河蟹。对于一般品质的河蟹可以通过集贸市场批发销售,而对于优质河蟹则应实行直销,一方面直接销售给大型餐饮店、酒楼、宾馆或外销;另一方面也可实行定点销售,即专门在超市、社区便利店、水产品专销店销售。实施直销必须做到“品

质第一,宁缺勿滥”,让品质和时间来赢得消费者认可,这样才能不断打一大销售,获得持续的超常利润。

经验来自《中国水产》2009年第6期

二、选放优质品系好的幼蟹

幼蟹质量决定着河蟹育成规格及回捕率,影响着养蟹经济效益的高低。有时河蟹回捕率低并不是因为外逃、敌害、疾病,而是因为投放的幼蟹有质量问题,导致春季第一次蜕壳时便发生大量死一亡。优质幼蟹不仅是指其品系好,而且也包括良好的体质。具备下列特征之一的幼蟹不宜放养,否则养殖风险很高。

1幼蟹培育的水环境特别是水的化学特性(如盐度、pH值等)与成蟹养殖的水环境差异过于悬殊。

2由不规范生产管理育成的幼蟹,含盲日用药、过早停食、投饵严重不足、饲料品质低下,幼蟹本身规格差异过于显著等。

3经过多次转运或长期集中暂养。

4步足残缺,外观有明显病症。

5鳃丝发黑不齐,失水,肝脏色形异常。

6幼蟹运输时间过长,鳃部污物排放不彻底,有曝晒或冻伤经历。

三、合理混养不同品种

不同类型的水域实行不同品种的合理混养对于提高养蟹经济效益是很有帮助的。在大水域适量混养鲡鱼能够有效地控制野杂鱼进而减少饵料浪费,也可以适量混养甲鱼、乌龟、鱼固、雌、墉等,还可以在养殖区内围养草鱼。小水域内套养少量鲡鱼可以控制野杂鱼,混养青虾更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青虾实施捕大留小,全年仅青虾收人每亩水面可达300元。

四、实施春季暂养

在成蟹养殖中实施春季暂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由于春季投放的幼蟹个体小,食量少,如果集中高密度暂养,投喂体质饲料就可使幼蟹尽快恢复体质,减少了早期发病的机率,即使因特殊情况发病也更容易控制,因而对提高成活率很有帮助;其次是由于投喂优质饲料,幼蟹会更早地完成第一次蜕壳,第一次蜕壳也会同样提前,因而其规格较同期其他河蟹会更大,使河蟹适时早上市成为可能;更有利于优良生态环境的营造,对以后河蟹的生长十分有利。需要注意的是暂养时间的长短与暂养密度、放养规格、投喂情况、水质状况、水草长势等因素密切有关,应做到因时而宜,以有利于河蟹快速生长为基本前提。

五、科学投喂,更新养殖观念

在河蟹养殖中投喂是否科学对经济效益的高低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仅是因为饵(饲)料费用在整个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投喂与水质、疾病、育成规格,河蟹内在品质等息息相关。以农副产品、冻鱼、鲜鱼为主要饵料的投喂方式应该尽快实行改一革,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投喂优质河蟹饲料的信心。优质饲料在其原料采购、配方技术、生产工艺、储运等有其特殊要求,为河蟹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保障。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优质饲料的推广力度,养殖者要敢于用优质河蟹饲料。

2养殖者对各种饲料的性价比要有深人的了解。虽然优质饲料单价会高于冻鱼、鲜鱼及农副产品,但因其更易消化吸收,转化率会更高,饲料成本反而更低。经实践,全程投喂优质河蟹饲料的虾蟹混养池的虾蟹综合生产成本不足9元/斤,养成规格也毫不逊色。

3小水域8月中旬后应投喂河蟹专用育肥饲料,以促进河蟹的膏黄积累,提高内在品质。

4因时因地执行“四定”投饵。

经验来自《中国水产》2009年第6期

目前,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效益却持续下降,许多同行特别是养殖户认为是市场价格太低。笔者认为养殖效益下降既与养殖成本降低、产量剧增而带来的价格大幅下滑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产量增长方式影响了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这样品质一般的河蟹售价便极速下跌,而高品质河蟹依然获得了更高的销售价格,养殖效益的差距也因此变得十分突出。目前对众多养殖户而言养殖确实进人了微利时期,但是微利时期提高河蟹养殖经济效益依然有法可依,主要包括不断实施技术进步,提高河蟹品质,增加养蟹水域的总产出以及改变销售策略等措施,应重点解决以下七个问题。

一、营造河蟹养殖生态环境

任何类型的养殖水域均应该采取积极的人工干预措施,创造最适宜于河蟹生长的养殖环境。近年来,由于环境质量的下降,部分地区天然水域所养的成蟹规格不大,品质不佳,回捕率不高,而一些稻田、池塘等小水域由于人为的环境处理措施得当,所养的成蟹规格大、品质佳、回捕率高而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亩水面的利润超过4000余元已成现实。人为营造河蟹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种植适宜的水草。养蟹水域应该种植水草,包括湖泊、内沟等大水面。以选种苦草费用最为低廉,以轮叶黑藻效果为最佳,伊乐藻应谨慎种植。需要注意的是水草量太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高温期小水域的水草覆盖率应控制在50%左右。若水草太多可人工捞除,也可用合理冲水换水的方法消除因水草过量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2保护螺蚌等底栖生物。春季小水域每亩一次性投放洁螺 100kg-300kg,对维护水质、促进河蟹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切实保护养蟹水域内人工投放的螺蚌等底栖生物,防止被河蟹过量摄食或底质恶化引起螺蚌死一亡。

3小水域应保持适度肥水,可防止青苔大量繁殖,并能促进水草及螺蚌等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有利于稳定水质。

4大力推广微生物应用技术。

5及时消除漂浮苦水草,在小水域以人工方式消除被河蟹夹断后漂浮的水草,大水域可在养蟹区内围出适当的水面专门用漂浮水草饲养草鱼,既可消除环境压力,又可增收。

6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另外提高饲料质量及饲料转化率,防止过多投喂,套养雌、墉鱼也有利于维护优良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