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薯类作物 > 马铃薯 > 脱毒马铃薯是如何产生的? 马铃薯

脱毒马铃薯是如何产生的?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首先,将准备脱毒品种的薯块在室内催芽、消毒处理;
然后在超净工作台无菌条件下,切取0.2毫米左右茎尖分生组织,移植于试管中培养出试管苗;
第三,试管苗经过病毒检测和真实性鉴定,筛选出真实且不带病毒的脱毒苗;
第四,经过切段快繁和在温室和网棚内繁殖,获得脱毒微型小薯或原原种;
第五,再繁殖即可获得原种,原种再繁殖成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
经过上述途径获得的种薯一般统称为脱毒种薯。

一、脱毒试管苗的制取

1、脱毒材料的选择及催芽。马铃薯茎尖脱毒材料,最好是在生长季节选择具有原品种典型特征的单株系选材料,并鉴定其已感染那几种病毒。收获后,选择典型薯块在温室或培养箱内进行催芽处理。

2、茎尖剥离、消毒及接种。待芽萌发长至2~3厘米时,选取粗壮的芽用解剖刀切下,用自来水冲洗,然后用酒精或次氯酸钠、HgCl2等进行消毒处理,经消毒处理后放入无菌水中反复冲洗,将其放在无菌滤纸(或纱布) 上吸干水分,在解剖镜下用解剖刀、解剖针剥取带一个叶原基的茎尖(0.2~0.4毫米),迅速按无菌操作接入茎尖组织脱毒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成活率及污染率。用X 光、紫外线、高温处理脱毒材料;或在培养基中加入病毒唑等,可使病毒失活钝化,显著提高产生无病毒植株的成功率。

3、茎尖培养。接种于试管(或三角瓶)中的茎尖放于培养室内培养,培养室温度25℃左右,光照强度2000~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6小时/天。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30~40天即可看到明显伸长的小茎,叶原基形成可见的小叶,这时可转入无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小苗继续生长并形成根系,4~5 个月后即能发育成3~4个叶片的小植株,将其按单节切段继续扩繁,扩繁至一定数量后进行病毒检测。

二、病毒检测

获得无菌试管苗后,以单株为系进行扩繁,苗数达150~200株时,随机抽取3~4个样本,每个样本10~15株进行病毒检测,一般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学方法和指示植物鉴定法。从中筛选出脱毒试管苗用于继续繁殖基础苗。以后,在每批组培苗扩繁前进行一系列检测,严把基础苗的质量关。

三、自然光照培养

1、培养环境:培养室温度白天保持在25℃,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光照强度保持在3500~35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0~15小时/天。自然光照培养室由于空间大,空气流通顺畅,光照充足,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健壮,不用炼苗即可直接用于温室移栽,成活率达99.8%以上。

2、光照调控

自然光照培养室内平均光照强度夏、秋两季晴天中午可达到4.5万勒克斯以上,冬季晴天中午可达到1.2万勒克斯以上,光照强度除利用遮阳幕调节外,还可利用培养架不同层次及同一层次培养瓶的摆放数量来调节进光量。在脱毒苗培养过程中,将新接的及用于做基础苗的瓶苗放置在培养架的下层,有利于新接茎段的萌发和基础苗的再繁殖;将培养一周以上的用于移栽的瓶苗放置在培养架的上层,可使瓶苗的节间缩短,叶大茎粗,有利于形成壮苗。

3、温度调控

培养室降温主要通过遮阳幕、风机、水帘单独使用或同时使用即可达到目的。一般在春季通过遮阳幕即可实现降温;在秋末夏初温度较高时,开启风机和水帘后面的推拉窗,使培养室内的空气形成对流降温;在夏季温度最高时,3种设施同时使用,主要是水帘的作用,水流在水帘内的循环通过风机的作用将湿空气形成对流;冬季加温通过暖气,白天晴天一般不需要加温,阴天和夜晚通过调节暖气开放次数和开放时间保持室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