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棚的前1天必须灌1次水,并适当提高地温,有利于瓜秧忍受高温,减轻高温对瓜秧的损害。闷棚必须选在晴天。揭苫子后封严大棚,不准放风排湿,因为若放风排湿,会造成闷棚时上部叶片和生长点被高温灼伤。闷棚前,先在棚内中部的瓜秧生长点的高度,分前、中、后各挂上一支温度表,在温度表表南侧用塑料板或纸板给温度表遮光,严防阳光直射温度表的酒精球,目的是精确显示棚内温度。到9~10点棚内气温将急剧上升,此后每隔15~20分钟进入棚内观测温度,当温度上升到43℃后,开始计时,连续1.5~2小时保持棚内气温不低于42℃,最高不超过45℃。温度低了效果不明显,高了瓜秋要被灼伤。注意观察瓜秧的表现,当棚内气温升到44~45℃时,生长点以下的3~4片叶应当向上卷,生长点斜向一侧,这说明一切正常,可继续下去。若近中午温度仍不高于43℃时,可在人行道上放少许柴草点燃成明火来增温,但必须有人看守,严防火灾。当温度超过45℃时,闷棚的时间又没到,请注意,万不可开通风口放风降温。因为高温放风的同时要排出大量湿空气,这样再继续闷棚就要灼伤瓜秧。这时只能少放下几块苫子遮光以安全降温。闷棚时间达到后,一定要从棚顶部慢慢加大放风口,缓慢地使棚温降下来。第5天可摘除一些严重的病叶同时再灌1次水,每垄沟可随水追施尿素或硝铵50克,以促进瓜秧尽快恢复生长。由于高温闷棚只能杀死一些分散在瓜叶上的病菌,而已侵入内的病菌还有部分活着,仍可产生新的病菌,再加之从通风口重新进入棚内的病菌,仍可继续侵染发病。所以在霜霉病的大发生期,在第1次闷棚后4~5天,需再进行1次闷棚,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霜霉病的发展。
上一篇: 奶花芸豆的主要病虫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