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一、发生症状与规律:芝麻茎点枯病芝麻茎点枯病俗称“黑根病”、“黑秆病”,是芝麻生产中最主要病害,一般发病10%-15%,重者60%-80%,主要发生于芝麻开花结蒴期,自根部或茎部开始发病,向茎上部发展。根部感病后变为褐色;茎部感病后迅速形成绕茎的黄褐斑,边缘无明显界线,中部灰白色表面油光,其上密生许多黑色小粒。发病严重时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卷缩萎蔫,顶梢弯曲下垂,叶片和蒴果变成黑褐色,株形矮小。受害的根茎皮层和韧皮部被腐蚀,仅剩纤维,茎内部中空,极易折断。芝麻茎点枯病病菌主要是以种子、土壤中病残体上的菌核越冬进行传播。高温多雨,地势低洼,土壤长期过湿是暴发流行的环境条件。
二综合防治:
在综合防治上,首先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因地制宜地采用沟厢小教栽培、辅之药剂防治四个方面。
1.选用抗病品种:通过试验证明,对芝麻病害虽没有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病能力存在着显著差异,因地制宜推广高产抗病新品种,是防治芝麻病害的一个经济有效的措施。如豫芝四号、豫芝十号、豫芝十一号等。
2.实行轮作倒茬:实行轮作倒茬是防病增产的重要措施,推广4-5年轮作制,可以减轻或避免病害的发生,芝麻大部分病害都是以病残体带菌在土壤越冬存活,如芝麻茎点枯病的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达两年之久,因此避开连作,实行多年轮作,对减轻发病有很大作用。据我们试验轮作年限越长发病愈轻,五年一作的发病率为8.3%,三年一作的发病率为14.7%,连作的发病率38.4%,实行轮作增产效果明显,我们在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试验丙年重茬茎点枯病发病率81.3%,亩产12.25公斤,不重茬发病率2.5%,亩产59公斤,重茬减产72.9%;一年重茬发病率58.9%,亩产32.5公斤对照不重茬发病率10.8%,亩产62.5公斤,重茬减产48%。
3.采用沟厢小教化栽培:芝麻是一种不耐涝作物,尤其在花期以后,耐渍性更差,田间积水,阻碍植物的正常呼吸,植株生长衰弱,易遭受病菌侵害造成死亡。7-8月是降水集中时期,也是芝麻生长的关键时期,正值芝麻开花、结蒴、籽粒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温、高湿的条件,有利芝麻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所以防涝排渍,缩短田间积水时间,是减轻病害的主要措施。2003年我们在河南省上蔡县和汝南县小面积推广小教化沟厢栽培,在降雨量超过常年一倍的情况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蔡县东洪乡平栽发病率85.8%,亩产9.3公斤,沟厢发病率8.7%,亩产30.4公斤,沟厢比平栽增产69.4%;汝南县三里店乡平栽发病率87.8%,亩产8.5公斤,沟厢发病率17.5%,亩产36.8公斤,沟厢比平栽增产76.9%。
4.化学防治(1)种子处理:大部分芝麻病害都是种子带菌,种子处理能有效杀死种子表面病菌,对防治芝麻病害特别是苗期病害效果明显,剂拌种可采用40%多菌灵种子量0.3%,70%甲基托布津种子量0.1%,试验证明采用12.5%特普唑、2.5%适乐时、2.5%扑力猛拌种防病效果更明显。(2)生长期药剂防治:芝麻病害暴发流行速度快,因此药剂防治一定要在病害未发生之前或发病初期进行。芝麻青枯病、芝麻枯萎病、芝麻茎点枯病可采用90%疫霜灵每亩50-100克兑水30公斤,或是25%甲霜灵每亩50克兑水30公斤,或10%宝丽安1500倍液进行喷雾。
上一篇: 如何培育适龄抗旱壮秧?
下一篇: 架子牛的快速育肥技术要点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