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菌丝长满菌袋后,再培养8~10天进行后熟,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去掉封口的绳子,如栽培种为麦粒种可把残余麦粒去掉,此时最好不要拉直菌袋,以利保湿。
催蕾:对菇棚进行增光、增湿、加大通风、降温,使棚内的湿度达到85%以上,温差10℃左右,但不要低于8℃或高于20℃,持续5~10天后,可见菌袋两端出现大量的白色块状原基。
通气疏蕾:当原基出现后,适当加大通气量,以利菌盖的分化,增加空气湿度,保持12℃~15℃的温度。当菇蕾长到1厘米左右时,可用消毒的竹片或刀片进行疏蕾,即去掉生长点(伞盖),留菇型较好的3~4个即可。
注意点:保留的菇蕾间距要合适,避免长大后拥挤;疏蕾时不要伤及保留蕾,完成后在棚内墙体、地面、通风口处喷杀菌剂,防止伤口感染。
采收:采收时,可用刀片从根部轻轻切下,不要碰到其它幼菇,以防死菇。把采下的菇分级单放,包装出售。
(1)温度控制。杏鲍菇子实体形成和生长的温度范围窄,对温度极为敏感。最适宜的出菇温度为15摄氏度―17摄氏度,应严格掌握。
(2)湿度调节。子实体生长期间,菇房内湿度要比前期催菇时的湿度低,保持在85%左右为宜。保湿时,主要向地面浇水,切忌向子实体上和袋口上喷水。
3)光线管理。保持菇房内光照明亮,散射光强(不能有直射阳光)。
(4)通风换气。每天开门(窗)约2次―3次,每次通气约半小时。
菌丝长满袋需后熟10天,菌丝吐黄水即可置于栽培室内进行出菇管理。取掉棉花和套环,把塑料袋口翻转至靠近培养基表面,之后喷水保湿,促其出菇。
(1)温度调控:以10℃~15℃较低温度刺激原基形成,一般需10~15天。然后把栽培室控制在15℃~18℃左右,让子实体生长和发育。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若遇到低温,注意适当关紧门窗,尽量提高栽培室温度,让子实体正常生长;若气温升高,则多喷冷水降温,尽量减少子实体萎缩死亡;
(2)湿度调控:初期栽培室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左右,而当子实体发育期间和接近采收时,湿度可控制在85%左右,有利于延长子实体的货架寿命。注意不要把水喷到菇体上;
(3)光线调节:杏鲍菇子实体发生和发育阶段均需光照,以100~200勒克斯为宜(相当于每平方米放置25~40瓦白炽灯),气温升高时要注意不要让光线直接照射。光照弱易形成无头菇;光照强则子实体柄短、盖大、易开伞,而且菌柄严重弯曲,降低品质;无光则不分化或不形成正常的子实体;
(4)通气:子实体发育阶段还要求加大通风量。雨天时,空气相对湿度大,房间需注意通风;当气温上升到18℃以上时,在增加喷水降低温度的同时,必须增加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通风0.5小时,避免高温高湿。
将出菇面清理干净,并清洁菇棚,春栽时喷洒一遍菊脂类杀虫药及多菌灵等杀菌剂后,密闭遮光,使菌袋休养生机,秋栽时只喷一遍杀菌剂即可。待见料面再现原基后,可重复出菇管理。一般可收1~3潮菇,生物学效率50%~60%,商品率80%~90%。
上一篇: 菠菜菜螟的农业防治措施如何?
下一篇: 玉米制种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