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作物生长环境的湿度与病虫害发生有什么关系? 其他蔬菜

作物生长环境的湿度与病虫害发生有什么关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温湿度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在设施农业环境中,温湿度与植物病害的关系最为直接,两者皆可影响病原物,又可影响寄主。

1.对病原物:温度和湿度对孢子囊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湿度影响孢子萌发、细菌繁殖、传毒昆虫的活动。温度影响萌发速度;
有关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和湿度对孢子囊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随温度的升高孢子的存活率降低。
在35℃时,新鲜孢子囊的存活期为24h。
饱和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孢子囊的存活,而干燥的条件对孢子囊的存活率影响较复杂。
相对湿度为45﹪时,孢子裘的存活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25℃时达最高值,然后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在恒温条件下,35℃时新鲜孢子囊存活期为1d。
30℃时存活期为3d;在10、15、20和25℃下存活期为3-6d。
在超过35℃的高温条件下,饱和的相对湿度和干燥的条件,都不利于孢子的死亡,降低了高温处理的效果;而在中等湿度RH=75﹪左右条件下,孢子囊对高温敏感,40-45℃的高温处理1-2h,可杀死绝大多数的孢子囊。
温度、湿度对病菌的孢子囊的萌发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湿度的影响效果较大。
多数病菌的孢子囊在10-30℃范围内都能萌发,萌发最适宜的温度在20℃左右。
孢子囊萌发需要自由水,在没有自由水的条件下,即使相对湿度为100﹪,孢子囊也不能萌发。
温度、湿度对病斑的产孢量影响较大。
多种病害的病斑在10-35℃时均能产生孢子囊,但不同温度下产孢量有明显差异,在15-20℃时病斑产孢量最大。
叶片结露条件下,病斑能大量产孢,其产孢量显著高于饱和湿度条件下的产孢量。
干燥的条件下RH=45﹪病斑不能产孢。
例如:黄瓜霜霉病在不同温度下,其潜育期和发病率各不相同。
在25℃下潜育期最短,为3-4d。
20℃下为4-5d;15℃下为5-6d;10℃为8-10d;5℃和30℃下为8.11d和8-10d;35℃下不发病。
用同一浓度的孢子囊悬浮液接种叶片,20℃条件下,发病率最高,为83.3﹪;其次为25℃,发病率为80﹪;5℃和30℃下的发病率低;35℃下不发病。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孢子囊完成侵染,导致叶片发病所需要的最短露时不同。
25℃时,叶面结露1h,就足以导致病菌侵染,引起叶片发病;在15℃、20℃、30℃的条件下,叶面结露2h可以导致病原菌侵染,引致叶片发病;在10℃和5℃条件下,需要3-4h才能引起发病。
在同一温度下,其侵染量随露时的延长而增大。
2.对于寄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所需温度不同,如果气候不适宜,生长发育差,抗性减弱从而诱发了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