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板蓝根的栽培管理技术? 其他

板蓝根的栽培管理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由于菘蓝(Isatis indigotica)和欧洲菘蓝(Isatis tinctoria)自然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相似,所以本节板蓝根的栽培技术即是指这两个种的栽培技术。
一、自然生长习性和我国适宜栽培区
  菘蓝(Isatis indigotica)和欧洲菘蓝(Isatis tinctoria)适应性较强,能耐寒,喜温暖,怕水涝。春、秋季节温度适宜时,叶片生长肥大。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根部顺直,光滑,产品质量好。低洼积水的土壤容易烂根。
  菘蓝(Isatis indigotica)和欧洲菘蓝(Isatis tinctoria)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一般在长江流域和华北、西北种植广泛。
二、选地整地
  种植板蓝根应选疏松肥沃的土壤。前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秋耕越深越好,因板蓝根的主根能伸入土中50cm左右,深耕细耙可以促使主根生长顺直,光滑,不分杈。种前每亩施农家基肥3000~4000kg,把基肥撒匀,深耕细耙整地作畦。
三、板蓝根的繁殖
  1.种子形态
  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长13.2~18.4mm,宽3.5~4.9mm,厚1.3~1.9mm,表面紫褐色或黄褐色,稍有光泽。先端微凹或平截,基部渐窄,具残存的果柄或果柄痕;两侧面各具一中肋,中部呈长椭圆状隆起,内含种子1枚。种子长椭圆形,长3.2~3.8mm,宽1.0~1.2mm,表面黄褐色,基部具一小尖突状种柄,两侧面各具一较明显的纵沟(胚根与子叶间形成的痕)及一不甚明显的纵沟(两子叶之间形成的痕)。胚弯曲,黄色,含油分,胚根圆柱状,子叶2枚,背倚于胚根。千粒重10.2g。
  2.采集
  花期4~5月,果期5~6月,待角果表面成紫褐色或黄褐色时陆续采收,晒干脱粒,放干燥荫凉处保存。
  3.贮藏与寿命
  在北京1977年收获的种子放牛皮纸袋藏于室温,1980年3月14日测发芽率为0.3%;1979年收获的种子于相同的条件下贮藏,1981年2月12日测发芽率为30.3%;而在新疆1976年采种子放麻袋藏室温下至1980年1月25日测发芽率为80%。
  4.种子萌发
  菘蓝种子容易萌发,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见表2-1,由表可见,在15℃~30℃温度下菘蓝种子萌发均良好。生产上可春播或夏播,春播在4月上旬,夏播在5月下旬,先在畦面上按20~25cm行距划出2cm左右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稍加镇压,每亩播种量1.5~2kg,为收获种子也可秋播,于8~9月播种,播后4天即出苗。
  板蓝根用种子繁殖。板蓝根种子发芽率约为70%,温度在16℃~21℃,有足够的湿度,播种后5天出苗。
播种分春播和夏播。春播于3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夏播不迟于6月。翌年3月开始抽薹、现蕾,4月开花,6月果实相继成熟,全生育期约9~11个月。
  板蓝根多用条播法,按沟幅20~25cm开条沟,沟深1.5~2cm,将种子用水浸后沥干,拌入细土,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cm左右,稍加镇压。每亩播种量2.0~2.5kg。
四、田间管理
  在板蓝根株高4~7cm时,按株距6~7cm定苗,同时进行除草、松土。定苗后视植株生长情况,进行浇水和追肥。板蓝根生长前期一般宜干不宜湿,以促使根部下扎。生长后期适当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养分吸收。一般5月下旬~6月上旬每亩追施硫酸铵40~50kg,过磷酸钙7.5~15kg,混合撒入行间。水肥充足叶片才能长得茂盛,生长良好的板蓝根可在6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采收2次叶片。为保证根部生长,每次采叶后应进行追肥浇水。
五、板蓝根留种及采种
  一年生的菘蓝不开花结果,春播后当年收根。在刨收根时,选择无病虫害、粗大健壮、不分杈的根条留种。按行距50cm、株距20~25cm移栽到肥沃的留种地上。栽后及时浇水。11月下旬铺上一层马粪或圈肥防寒,第二年春天返青后及时浇水、松土、施肥,5~6月种熟后,采下晒干,存放在通风干燥处备用。
六、加工
  在10月间地上部枯萎后刨根。一般春播的应在立秋至霜降时采挖,秋播的宜在霜降后采挖。根据各地经验,秋末采挖的质量优于春季采挖的,因此应提倡秋季采挖。采挖时先在畦旁开挖60cm深的沟,然后顺序向前刨挖,去净泥土,晒至7~8成干,扎成小捆,再晒干透。以根长直、粗壮、坚实、粉性足者为佳。在北方6月下旬苗高18~20cm时可收割一次叶子,割时留茬3~5cm,待苗子重新生长可再割一次叶。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每年可收叶3次,晒干即为药用大青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