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生果桩首先发病,皮层变褐,整桩腐烂,继而顺桩向下扩展,当病斑延及果枝基部时,当年生果枝迅速失水凋萎、干枯死亡。枯梢不易脱落,可在树上残存1年之久。病斑暗褐色,病健组织间有清晰界限,后期干缩下陷,密生灰褐色小粒点,在潮湿条件下,小粒点顶端溢出乳白色卷丝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角。
农业防治:
①采收后深翻扩穴,每株施基肥200~250千克,并在花前2~3周、花后10天、6月中下旬种子硬核前、8月中旬果实着色期,适当追施氮、磷、钾肥,随后普喷新高脂膜增强肥效利用率,使当年病梢率显著下降。另外加强修剪,促进通风透光,防止结果部位外移,控制大小年,也是控制病梢的有效措施。
②及时剪除病梢集中烧毁病梢,以减少菌源,控制病害发生。并进行全园普喷护树将军消毒杀菌,保护树体安全越冬。
症状 染病初期,果桩变黑,干枯,缢缩,有明显的病健界限。发病后期,病部表皮下出现黑色粒状突起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座;表皮纵向开裂。春季病斑向下蔓延,严重时新梢枯死。叶片萎蔫,最后导致干枯死亡,不易脱落。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中的樱桃枝枯壳梭孢菌Fusicoccum viticolum Teddick,有性世代:Cryptosporella viticola (Redd.)Shear.称葡萄生小隐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单生。无性孢子有两种类型,自然条件下产生无色、单胞、梭形分生孢子,大小9.99×3.41微米;人工培养产生无色、单胞、线状分生孢子,大小14.94-23.24×0.83-1.16微米。
发生特点 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二、三年生果桩上越冬,翌年6-7月,遇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一般会从二年生果桩入侵,形成病斑。老龄树、弱树、修剪不当及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重。一般是在树冠内膛发病较多。当年生果桩基部直径0.3厘米以下,发病重;0.4厘米以上,基本不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 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疏花、疏叶,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保持适度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将病残物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
(2)选择较抗病品种。
(3)化学防治 果树发芽前喷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常用药剂 福美胂、波美、多菌灵。
山楂枯梢病又叫枝枯病,主要造成果枝花期枯萎,枯梢率一般在15%~30%,重者高达48%。山楂枯梢病属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樱桃枝枯壳梭孢菌,是一种弱寄生菌。
防治:要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采收后及时深翻扩穴,并施足基肥;花前2~3周、花后10天左右、种子硬核前(6月中下旬)和果实着色期(8月中旬),适当增施氮、磷、钾化肥;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2)及时剪除病梢烧毁或深埋,控制病害蔓延。(3)发芽前喷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菌源。新梢抽生至开花期及7~8月份分生孢子散发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
农业防治:
①采收后深翻扩穴,每株施基肥200~250千克,并在花前2~3周、花后10天、6月中下旬种子硬核前、8月中旬果实着色期,适当追施氮、磷、钾肥,随后普喷新高脂膜增强肥效利用率,使当年病梢率显著下降。另外加强修剪,促进通风透光,防止结果部位外移,控制大小年,也是控制病梢的有效措施。
②及时剪除病梢集中烧毁病梢,以减少菌源,控制病害发生。并进行全园普喷护树将军消毒杀菌,保护树体安全越冬。
上一篇: 怎样识别苜蓿和草木栖籽?
下一篇: 赤眼蜂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