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县的小麦白穗特别多,有的地块占50%以上,而且第3节间变软,有明显纹枯病症状,咨询有关专家说是与我县3月份一次低温冷害有关,是这样吗?
如果出现白穗且基部茎秆有明显的纹枯病症状: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说明是小麦纹枯病,与3月份低温关系不大。
防治方法:当然今年已是无法防治,到今年播种期开始可以防治。1、增加经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的施用量,并进行配方施肥,平衡麦田营养供应,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增加根际有益菌量,促进根系健壮发育,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病能力。2、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克兑水5千克拌种50千克。3、对今年发病严重的麦田要在越冬前每亩用50克15%粉锈宁可湿性粉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兑水50~75千克喷雾。4、起身返青期至拔节前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100克兑水50~75千克喷雾。
另外我是汝州的,从冷空气流动方向来说在你们驻马店的上游,如果有冷空气活动我们这儿应该比你们严重,我觉得今年冷空气在3~4月份不那么强烈。当然毕竟我不在你们当地,不能排除当地有没有低温冷害,不过低温冷害不是纹枯病的致病或加重的原因,低温冷害会影响小麦穗分化,导致小花不能开花受粉形成籽粒,便麦穗呈现亚腰葫芦形或两头尖的纺棰形等不规则形状,不会形成白穗。以上回答不知是否满意,如果满意请采纳。
返青末期防治,药剂不变
该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害。病菌以菌核承受病残体在土中越夏、越冬。小麦播种后开始侵染,一般于小麦拔节后开始明显发病,并不断侵染和再侵染。一般春季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小麦在各生育期皆可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主要表现为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症状。
综合防治方法
在防治上,应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用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过施氮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促进其根系发育,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3、合理密植、适期播种 该措施是防治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播种量,培创丰产抗病的小麦群体结构,防止田间郁蔽,避免倒伏,可明显减轻病害。播种越早,土壤温度越高,发病越重。应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减少病菌侵染。
4、小麦返青后,早浇、轻浇返青水,不要大小漫灌,以避免植株间长期湿度过大。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这对控制病害有很好效果。
5、化学防治:
(1)播前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或种子重量的0.3%的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2)春季小麦拔节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4g或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g,隔10~15d再喷药1次。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均可受感染,小麦出苗后,在土壤中越夏的病菌侵染麦苗的地下茎和茎基部叶鞘。到小麦返青后,受害麦苗基部叶鞘上出现浅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中部灰色,边缘褐色,有的病斑轻度纵裂。小麦进入拔节期以后,正是纹枯病侵略茎秆的时候,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植株的茎基部,症状隐蔽,容易被人忽视而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当病菌由叶鞘侵入茎秆后,常引起茎壁坏死变软,病部纵裂,植株失水枯死,遇到风雨天气,发生倒伏而造成严重减产。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重者可减产30%~40%。 防治方法:防治小麦纹枯病应合理灌水,防止旺长,避免株间长期湿度过大,并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小麦纹枯病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返青拔节期。眼下正是麦田浇水的时候,也是纹枯病随水扩散的时候,如果此时不防治,就会侵入拔节后的小麦第一茎节而破坏茎秆。药剂防治一般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克,或25%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喷防。喷药时一定要注意:①要重点喷遭纹枯病侵染的茎部;②一亩地应用两桶水喷防。如果上年麦田白穗较多,则一定要加大到三桶水的用药量。小麦纹枯病一般防治两次,第一次在病株率达20%~30%时施药,第二次在10~15天后进行。
小麦发芽感病后,芽鞘变褐色,严重时烂芽枯死。秋苗至返青期感病,叶鞘上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病斑.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以后失水枯黄。严重者死亡。拔节后植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发展呈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扩大相连成花秆烂茎。主茎和大分蘖常不能抽穗,成为枯孕穗。
防治技术:
一、选用中抗和耐病品种
目前生产上缺乏高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秋种时尽量选用中抗、耐病或感病轻、丰产性好的品种。
二、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实行小麦与油菜、大豆、花生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降低播量,控制植株密度,增强麦田通透性。适当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合理密植,及时除草和排水,改善麦田生态环境,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和补偿能力。
三、化学防治
以种子处理为重点,春季重病田喷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当前施用效果较好的是用20%三唑酮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2.5%烯唑醇悬浮剂、3%戊唑醇湿拌剂等拌种,药剂用量为干种子量的0.02-0.03%。5.5%浸种灵2号乳油,每100公斤种子用药1克湿拌;或23%宝穗水乳剂,每100公斤种子用药20克湿拌。
2.喷雾。春季小麦病株率达20%的地块,应及时喷药,施药时间在小麦拔节初期,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喷雾所用药剂可采用下列的一种: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15%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分别为75克或100克,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100克、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60克或12.5%烯唑醇悬浮剂100毫升等。
上一篇: 一年哪二十四个节气?
下一篇: 麦无网长管蚜主要为害小麦的哪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