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守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致病的。因此,这类病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业或栽培管理措施密切相关。
1、田间症状大体为变色、枯死、落叶、落花、落果、畸形和其他不正常的病变;
2、田间发病在较大面积上均匀发生。病害发生不呈现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再有点到面逐渐扩大的趋势;
3、通常为全株发病,植株间不能相互传染;
4、发病植株只有病状,没有病征;
5、病害的发生发展与虫害关系很大,但与气候、地形、地势、土壤质地厂矿设施等关系较密切;
6、当某种致病因素被消除或采取某些辅助措施(如施肥、灌溉 )之后,植株病态可消除、恢复正常。
诊断方法:
1、田间帮助广泛比较,注意是个别发生还是区域性发生,病状是否有一致性;
2、调查访问管理人员,检查田间农活记录。注意气候变化情况、栽培措施上有无重大改变。病还是常年还是第一次发生等;
3、植株解剖检查:有无下述病状:腐烂、间又发霉味,根系祸根颈部出现灼伤或坏死(可能由于缺硼或施肥过浓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或化肥浓度过大、干施造成。或长期淹水缺氧窒息造成)。
4、化学诊断:将发病植株的叶片、枝干以及病株附近的土壤进行成分及含量和酸碱度测定,并与正常植株比较分析,确定发病原因;
5、人工诱发和排除病因检验:如怀疑为药害、冻害、干旱、肥害、中毒等引起致病时,可以人工创造相似条件,紧系观察比较,当某种发病条件满足后,病态是否重现。
从病植物上看不到任何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宜环境条件引起的,病株上看不到任何病症,也不可能分离到病原物。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一般比较均匀,往往是大面积成片发生,没有发病中心病株,也没有从点到面扩展过程。
1没有病症,2成片发生,3没有传染性,4可以恢复
①无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③没有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上一篇: 在圣女果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如何防治?
下一篇: 养猪合理分群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