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种及发菌管理。当菌棒温度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为减少杂菌感染,须3-4人紧密配合,进行流水作业。动作要迅速、快捷。采用两头接种法,其中一人解开袋口扎绳并在接种口上用木棒打一个直径2.5-3厘米、深5-8厘米的接种孔,一人进行接种,另1-2人上套圈和棉塞,接种后进行遮光培养。鸡腿菇发菌期需大量氧气,应勤翻堆。一般9-10天翻堆一次,30-40天菌丝可长满袋。
二、适宜栽培时间,一般春季为3月份左右,秋季为10月份左右。在大棚内开厢做畦,畦宽100厘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畦床做成龟背形。为防止杂菌及畸形菇发生,可用3%的石灰水喷洒畦床和四周泥土。将发好菌的菌棒脱袋后横排埋入土中,菌棒间距2-5厘米,先在菌棒间隙填土,浇透水后再在菌棒表面覆土2-3厘米。上面的覆土可先放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打细,拌入1%-2%的石灰粉,层层喷洒0.1%多菌灵溶液。调好水分后覆盖塑料薄膜闷24-48小时,覆土前揭膜散气。 菌棒埋土后一般10-15天即可出现小菇蕾。出菇期间,棚内温度控制在10℃-30℃,湿度控制在80%-90%。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应每天早晚向棚内喷雾状水;如果温度过低,应在下午气温下降时关好棚门,在畦上用竹片搭成拱形小棚,上盖草帘保温;若超过30℃,可向棚顶及四周喷水,同时加强通风换气,也可在棚内挖沟灌水,既可降低棚内温度,又可达到保湿的目的。为防止杂草危害,在第一潮菇采收结束后,喷施草甘磷每亩300毫升进行除草。在采完第三潮菇后,可适当喷施0.2%-0.3%尿素、0.5%蔗糖、0.5%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以弥补培养料中养分和水分的消耗。只要管理得当,可采收5-6潮菇。
上一篇: 免耕栽培的水稻田施肥原则是什么?
下一篇: 烟叶烘烤技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