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的互啄恶习,被认为是许多原因所造成。其中包括环境、饲料与激素。引起互啄的环境因素含「鸡舍太亮或光线分布不均、过度密饲、湿度过高、外寄生虫的侵袭、饲料的限饲、久未供食、垫料不足与垫料品质不佳」等。饲料中的「钙、蛋白质、纤维和盐不足」也是引起的原因,而饲料配合中所使用的植物性蛋白,更是引发的主因。粒状饲料较粉状料更易引发相互啄羽的恶癖。蛋鸡开产时的血液中所含的「雌性激素与孕酮」,也是促使啄羽和互啄的增强因素。
雏鸡和青年鸡群常易发生啄肛和啄羽现象。当饲养管理不合理时更为普遍。一般雏鸡到4周龄时,这种现象陆续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旦形成恶癖,很难制止。为防止和杜绝啄肛现象发生,在日常管理上要注意如下几方面。
首先,是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应含量充足,雏鸡保持18%~20%的粗蛋白,青年鸡14%~18%;动物性饲料要有一定比例,约占:5%~70%,并增加含硫氨基酸的成分(如蛋氨酸、胱氨酸);矿物质饲料应占2%~4%;食盐含量占0.3%~0.4%,维生素也要充足。还应在饲料中适当维持粗纤维含量,使鸡消化道内始终有吃饱的感觉。
其次,鸡舍内的温度和密度要合理。舍内要干燥,通风良好,饮水充足,降低照明强度(可拿份报纸到鸡舍内,正常视力能看清楚即可)。
第三,品种不同,年龄不同和强弱不同的鸡群不能同群。
第四,需断喙雏鸡在出壳1周龄时应进行断喙。青年鸡在18周龄时进行第二次补断。
对被啄破流血的鸡,涂抹颜色较暗而带有气味的药物,如紫药水、臭药水或鱼石脂,然后及时从群中取出,分开饲喂。
鸡的啄癖主要包括啄肛、啄趾、啄羽、啄冠和异食症等,鸡发生啄食症如不及时防范和制止,即会迅速在全群中蔓延发展,给养鸡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鸡的啄癖及其防治。
一、啄肛(趾)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鸡群的饲养密度过大,舍内光照过强,日粮中蛋白质和维生素缺乏所致。鸡群发生啄肛癖一般开始是一只鸡追啄某一只鸡的肛门,致使该鸡受伤出血后,其他鸡闻到或偿到血腥后,就会群起而追啄,以致将该鸡的肛门啄烂,严重者甚至连肠子也被拉出体外而导致死亡,特别是在鸡患白痢病和球虫病时,由于鸡拉稀下痢,肛门周围的羽毛粘满了稀粪和其他异物,更易引起啄肛现象的发生。而成年笼养蛋鸡出现啄肛癖多发生于:韧产前后,此时母鸡正处于一个生理性的过渡时期,外界稍有变化即会表现出不适应而导致啄肛现象的发生,要有效地预防鸡啄肛癖,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必须细致,经常保持鸡舍及其周围环境的安静,鸡舍内的光照增加应逐渐进行,光照强度的改变不可过快,特别是在鸡群的产蛋高峰期来临前其舍内的光照应逐渐增加到每天16小时,而且光照强度不可过大,应控制在每平方米3瓦左右,在饲养方面,鸡群从18周龄起逐渐由青年育成料过渡到产蛋料,切忌直接更换蛋鸡产蛋料,过渡时间一般以7~10天为好,同时饲料的营养成分要全面,特别是日粮中的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要充足地供给。此外,鸡患泄殖腔炎、脱肛、寄生虫病和下痢等也是导致鸡群发生啄肛的诱因,困此对易造成鸡群发生啄肛的疾病及时加以防治。啄趾癖则多发生于雏鸡,患群主要表现为患鸡相互啄食脚趾,出血后则啄食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造成被啄食的鸡跛行甚至脚趾发生感染,严重时会造成脚趾被啄断而致残,失去饲养价值。防止鸡啄食癖的最有效方法是断喙,其具体断喙时间是在雏鸡10日左右进行首次断喙,10周龄前后再修剪一次。如一旦鸡群中发生啄肛啄趾现象,对鸡的饲养管理可采取下列措施:
1. 在日粮中加入5~10%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血粉、鱼粉、蚕蛹粉等,或者加入合成蛋氨酸、赖氨酸各0.1%;
2.在饮水中添加少量食盐、连用2~3天;
3.立即将育雏室内的光照减弱,并全群喂饮口服补液盐;
4.应尽量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即降低鸡群的饲养密度,改善饲舍内的通风条件以降低舍内的温、温度,增加食槽的饮水器的数量,防止鸡群采食和饮水时发生拥挤。
上一篇: 棉花播种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 怎么预防母兔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