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倒伏的原因有很多种: 1,品种原因,这是一个关键因素,品种的抗倒性不高,直接影响以后的生产管理。 2,自然因素,刮大风下大雨或者着霜倒伏的。 3,管理因素如施氮肥量过大、不适时,水管理不当等造成水稻贪青徒长而倒伏的。 4,病虫危害如稻瘟病、秆腐病、螟虫等造成的倒伏。
水稻倒伏分根倒和茎倒,根倒是由于水稻经常处于深水中,根系发育不良,发根较少,扎根浅,根部支持力差,稍受风雨侵袭,就容易发生平地倒伏;茎倒由于茎秆基部细胞纤维素含量少,细胞壁变薄,细胞间隙大,组织结构松软,茎秆不壮,负担不起上部的力量,发生不同程度倒伏,从栽培管理方面分析倒伏的原因,主要是耕层浅,灌水过深,插秧过密,根系发育不良,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不好,另外,水肥管理不当,片面重施氮肥,分蘖期生育过旺,拔节长穗期叶面积大,封行过早,造成茎秆基部节间徒长。
1.水稻品种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抗倒伏能力不同。植株高度、茎秆强度、穗部性状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水稻穗位于植株顶端,植株高度越高,抗倒性越差,植株高度在70㎝~90㎝的品种抗倒能力较强,高于90㎝的抗倒性差。水稻茎秆强度由茎秆质地决定,水稻的组织间、细胞间排列紧密,细胞中硅、钾、钙含量高,茎秆坚硬,抗倒能力就强;反之就弱,易发生倒伏。一般优质稻品种茎秆组织、细胞间排列松散,抗倒性差,较易发生倒伏。如富士光等品种易倒伏。穗型、穗粒数、粒重不同,抗倒性不同。大穗型品种容易发生倒伏;散穗型品种更易受风雨影响,抗倒性差。紧穗型、中小穗的穗数型品种抗倒性较强。如龙粳26、龙粳29、龙粳30等品种比较抗倒伏。无论什么类型的品种,在不同的生产环境、栽培不当都可能发生倒伏。
2.施肥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施肥不当是水稻发生倒伏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施肥对水稻倒伏的影响包括施氮肥量、施氮肥时期和施肥的氮磷钾比例三个方面。施氮肥量越高,越容易倒伏,水稻氮肥施用量每公顷在250㎏左右,倒伏发生的可能性要小;再此基础上增加氮肥时,倒伏发生的可能性大。施用氮肥时期不合理也容易造成水稻倒伏。倒伏的水稻存在施肥时期不合理问题,即所说的“大头肥”问题。农民为了使水稻前期长势繁茂,往往把全年的氮肥用于幼穗分化前,而后期水稻很少或基本不施肥,造成水稻前期营养过剩,后期脱肥早衰,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水稻施肥氮、磷、钾比例不合理也易发生倒伏,主要是氮肥比例高,钾肥比例低。
3.灌水技术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长时间淹水、灌深水、灌大水水稻易倒伏。没有按照“浅、湿、干”间歇灌溉的要求进行水层管理,在分蘖期、齐穗期不及时晒田,导致水稻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少、扎根浅,抗倒性降低。部分地块受排水条件限制,长期深水灌溉导致茎秆腐烂,也易发生水稻倒伏。采用控制灌溉技术,既“浅、湿、干”循环交替法进行灌溉,能有效抗御水稻倒伏。位于高寒区的佳木斯市,在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水稻分蘖结束后,必须进行晒田。一般要晒7天左右,水田出现龟裂为止。主要目的是排除土壤中有害气体,输入氧气,促进根系发育,降低低位节间长度,可以防止水稻倒伏。对于苗期水稻长势过旺的地块,也要在7月中下旬的齐穗期晒田,一般晒田3天到4天为宜。水稻黄熟期的8月25日左右一定要排干稻田里的水,长势过旺的地块建议要早排水,如果不排干水,水稻容易倒伏,造成减产。
4.水稻育苗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壮苗插秧一般不易倒伏,瘦弱的秧苗容易倒伏。倒伏的水稻秧苗素质差,主要是由于不正确的育苗方法造成的,造成秧苗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播种量超标,正常播量标准是每盘100g干籽,一般生产田水稻的播量为每盘150g干籽,播量超过标准50%,由于播种密度过大,造成的结果是培育的水稻秧苗细弱,老化,返青慢,分蘖节位高,根系不发达,茎秆细弱,易倒伏。
5.病虫草害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水稻发生病害、虫害、草害都能造成水稻倒伏。影响水稻倒伏的主要病害是稻瘟病、纹枯病。水稻发生茎瘟可造成水稻茎杠倒伏;水稻发生支梗瘟可造成水稻穗折倒伏。水稻发生虫害可造成水稻茎杠损伤,发生倒伏。水田杂草多,发生草慌,田间通风不好,杂草与水稻争光、争肥,使水稻徒长茎细茎高,易倒伏。
6.自然环境对水稻倒伏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田间小气候、地理位置和生育后期天气情况等因素。田间小气候由秧苗密度、插秧深度、施肥不匀、耕翻深度造成。栽插密度大,群体郁闭,插秧深度深,分蘖节位高,导致植株高度增高,造成倒伏。施肥不匀,局部肥量大等也都会造成倒伏。耕翻深度不一,低洼地块客土或土地平整后原低洼部分,由于耕层变深,且土质疏松、肥水条件好,植株长势过度繁茂,根系土壤不牢固也是发生倒伏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在同一地块,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栽培措施,一个池子倒伏,而相临另一个池子不倒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些地块处于风口地带,风力过大而造成倒伏;有些地块因耕层草炭含量过高,根系土壤稳固能力差而造成倒伏。在水稻灌浆至成熟生育的中后期,若发生大风,强降水天气也会导致水稻倒伏。
上一篇: 如何识别和防治西葫芦菌核病
下一篇: 局部地区爆发玉米粘虫,如何开展统防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