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菌核病为真菌性病害,植株感病后,先是近地面的叶柄呈米黄色腐烂,然后叶片枯萎,接着整株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物,后期在茎内外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叶片变黄,凋萎,全株枯死。土壤中的菌核在秋天或春天长出子囊盘散出子囊孢子,随空气传播。
在整地前对田间灌水,可使菌核死亡。早春多雨天气,保护地内提倡每亩使用45%乙熏灵250克或50%百菌清粉尘剂1000克防治,每周一次,连续2~3次。还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65%腐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粉剂1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连续3~4次。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红色的品种较抗病。
(2)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
(3)合理施肥,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0~4000kg,磷肥7.5~10kg,钾肥10~15kg。植株开盘后开始追肥,也可喷洒0.2%~0.5%的复合肥或喷施奥普尔有机活性液肥600~800倍液,增加抗病力。
(4)带土定植,提高盖膜质量,使膜紧贴地面,避免杂草滋生:
(5)适期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使其得不到充足的散射光,大部分不能完成其发育过程,大幅度减少初侵染机率。及时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深埋,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但在高温期要注意浇水降温,或推迟定植期避免高温为害。
(6)莴苣菌核病重发区,利用春茬菜收获后6、7月的近50天休闲期,深翻25~30cm,灌大水盖地膜,地下10cm处温度可升到44℃,且100%含水量持续20天以上,处理30~35天,可使土壤中菌核腐烂。
(7)适时浇水和放风,生长前期和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选择晴天上午浇水,并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也要放风,夜间最低气温高于8℃可整夜放风散湿。
(8)利用核盘菌分生孢子在33℃以上侵染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特性于晴天中午关闭棚室通风口使棚温升高到35~38℃进行高温闷棚,持续2~3小时,然后放风降温排湿,每周2~3次。
(9)于早春3~4月和11~12月菌核病发病高峰期喷洒40%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可湿性粉剂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啶菌恶唑乳油或3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
(10)棚室保护地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可选用6.5%万霉灵粉尘剂和5%霜克粉尘剂(1∶1混合),每667平方米?次用药2.5~3kg,烟雾法可选用20%百?腐烟剂,每667平方米一次用药250~300g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红色的品种较抗病。
(2)培育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
(3)合理施肥,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0~4000kg,磷肥7.5~10kg,钾肥10~15kg。植株开盘后开始追肥,也可喷洒0.2%~0.5%的复合肥或喷施奥普尔有机活性液肥600~800倍液,增加抗病力。
(4)带土定植,提高盖膜质量,使膜紧贴地面,避免杂草滋生:
(5)适期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使其得不到充足的散射光,大部分不能完成其发育过程,大幅度减少初侵染机率。及时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深埋,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但在高温期要注意浇水降温,或推迟定植期避免高温为害。
(6)莴苣菌核病重发区,利用春茬菜收获后6、7月的近50天休闲期,深翻25~30cm,灌大水盖地膜,地下10cm处温度可升到44℃,且100%含水量持续20天以上,处理30~35天,可使土壤中菌核腐烂。
(7)适时浇水和放风,生长前期和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选择晴天上午浇水,并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也要放风,夜间最低气温高于8℃可整夜放风散湿。
(8)利用核盘菌分生孢子在33℃以上侵染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特性于晴天中午关闭棚室通风口使棚温升高到35~38℃进行高温闷棚,持续2~3小时,然后放风降温排湿,每周2~3次。
(9)于早春3~4月和11~12月菌核病发病高峰期喷洒40%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可湿性粉剂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啶菌恶唑乳油或3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
(10)棚室保护地采用粉尘法或烟雾法,可选用6.5%万霉灵粉尘剂和5%霜克粉尘剂(1∶1混合),每667平方米?次用药2.5~3kg,烟雾法可选用20%百?腐烟剂,每667平方米一次用药250~300g
下一篇: 土豆黑心病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