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高粱 > 高粱如何进行合理密植? 高粱

高粱如何进行合理密植?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合理密植的原则 高粱的种植密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合理的密植要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不能照搬套用外地经验,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结合品种、土壤、肥水条件等,因地制宜,综合考虑。   ①品种物性:品种的植物学物征和生物学特性是确定密度的主要根据之一。一般株型紧凑,叶片窄小上冲,茎秆坚韧抗倒的中矮秆、早熟品种或杂交种多适于密植。植株高大,叶片大而披散,对水肥要求高,茎秆较弱的晚熟品种,种植密度不宜过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宜密植,喜水肥、适应性差的品种宜稀植。早熟类型宜密植,晚熟类型则宜稀植。我国近年来育成的短秆杂交高粱,高产的群体可达每亩1.2万株。   ②土壤肥力:高粱种植密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土壤肥力、施肥水平所制约。在土壤肥活,水肥充足,能够满足单位面积上较多植株生长发育所需的情况下,种植密度应大;而土壤瘠薄、施肥水平又低,则种植密度要小。沙土地积蓄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差,密度应稀点;粘土地养分和水分的含量较高,供肥能力强,有后劲,可适当密植。平地、土层厚、肥力高,宜密植;山地、土层薄、肥力差,应知植。洼地、盐碱地土层虽厚,但含水量大,通气性不育,也应适当稀植。   ③地势:有一定坡度的地,植株呈等高线分布,利于通风透光,可适当增加密度。山坡地一般植株矮小,叶片相对较少,应知当稀植。向阳坡地,光照充足,可适当密植,背阴坡地,光照少,温度低,应稀植。   ④种植方式:随着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粱的种植密度也可相应地增大。但密度增大以后,到生育后期高粱群体与个体的光照矛盾又会加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采用适宜的种植方式,进一步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效果。

合理密植是提高高粱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合理密植是通过适当增加每亩种植株数,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扩大叶面积和根量。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发育良好,增加物质积累而获得高产。近年来广大农民已经认识到密植可以增产,因此往往种植密度过大,品种种植太密容易造成倒伏减产,而且影响品质。那么如何确定种植密度:   
( 1 ) . 根据选用品种的说明书确定密度,一般种植密度不能超过说明书中确定的密度范围;   
( 2 )根据高粱品种高度确定种植密度,高秆品种,植株高大,叶片繁茂,一般亩保苗 5000 株。中秆杂交种 7000 株,中矮秆杂交种 8000 株;   
( 3 )根据叶片宽窄确定种子密度,宽叶品种种植密度小,窄叶品种种植密度大些。   
( 4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种植密度的增加必须有充分的水肥条件作保证。通常所说的“肥地宜密,薄地宜稀”就是这个道理。土壤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适当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