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二)、流行情况疾病暴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水中的嗜水气单胞菌超过一定的质量分数,环境突变和鱼的体质下降等均能引发该病。此病多发于春季和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有急性和慢性死亡两种类型,急性型来势猛,呈暴发性,有明显的死亡高峰期,死亡率较高;慢性型则死亡缓慢,无死亡高峰期,日死亡率不大,但死亡有时持续一个月左右,导致累计死亡率较大。
(三)、症状病鱼多聚集在塘边浅水区,呆滞抽搐,呈环状游动,停止摄食,不怕声响。急性死亡的鱼,其症状为整个头部严重充血,各鳍基部充血明显,体表灰白,有圆形稀疏溃疡(皮肤、肌肉坏死),眼球突出。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慢性死亡的鱼,其症状有两种,一种为病鱼两眼球周围充血明显,各鳍基部严重充血,头顶部呈现一块明显的白斑;另一种为病鱼腹部膨胀,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肠内无食物,而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该病主要危害斑点叉尾鲴成鱼,鱼种也可发生此病。
4烂尾病
(一)、病原病原体为嗜纤维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二)、流行情况通常是在池塘淤泥过多,水质不好,施用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或在捕捞、运输等过程中操作不慎引起鱼体受伤等诱因存在时,才会感染发病。此病与国外资料上介绍的“柱形病”相似。主要发生在100g以下6.0—15.0cm的鱼种饲养阶段。发病季节一般在每年春秋季和初冬,天气多变、水温20~25cC左右易发病,水温低于15℃时病情可自行减轻,但来年春季又会复发,引起鱼死亡。
(三)、症状发病早期,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分支,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随着溃烂面的扩大,还可继发大量水霉。剖解可见肝脏、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或只有少许食物,肠道壁充血,心脏水肿,部分鳃丝溃烂。
5其他上述几种常见的细菌病给斑点叉尾鲴的养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严重制约着其养殖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菌病同样危害着斑点叉尾鲴的健康。比如最近在四川、重庆等地区出现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鲴,呈流行性、暴发性地发生的一种疾病。病鱼主要表现为体表褪色,腹水,鳃及全身内脏器官特别是肠道有败血症症状,肝脏及肾脏水肿,中后肠出现明显套叠。光学显微镜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严重水泡变性,严重的呈气球样变性,几乎不见正常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水泡变性,有大小不等的液化性坏死灶出现。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传染快的特点,因此应注重预防,尽量减少应激因子的刺激。当发生该病时,应该及时诊断和治疗。本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使用效果证实,该病原菌对新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唑啉和氧氟沙星等都很敏感,若能及时使用,一般1—2个疗程后即可控制该病。
下一篇: 麦冬易产生的病虫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