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越冬菌源及种子带菌在玉米播后至抽雄吐丝期不断由根系侵入,在田间病健株接触也可传染,病菌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乳熟期以后进入感病阶段,灌浆至成熟期雨量、雨日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利于发病,雨后天晴常出现发病高峰。生产上矮杆、早熟种、双穗玉米易感病。种植密度大、偏施氮肥,施用未充分腐熟秸杆肥把病菌带入田间易发病。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积水的地块发病重。
青枯病发病的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生育期、种植密度、田间排灌、气候条件等有关。一般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种植密度大,天气炎热,又遇大雨,田间有积水时发病重。最常见的是雨后天晴,太阳暴晒时发生。
病株种子、病残体及病田土壤都可成为玉米青枯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带病种子还是远距离传播的途径。致病菌只有在玉米生长衰弱时才能致病。一般多从乳熟期后开始表现症状,从蜡熟期到玉米收获前,发病率一直上升到最高峰。生长健壮的玉米发病轻或不发病。不同玉米品种对青枯病的抗病性差异显著,而且有一定的稳定性。品种的抗病性受栽培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凡是肥水足,玉米生长良好,抗病性强,发病就轻。春玉米早播的发病重,迟播的发病轻。晚玉米比早玉米发病重。玉米播种密度越大,发病越重。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xml:namespace>
下一篇: 养好大雁鹅抓好几个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