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特点:
稻秆潜蝇一年约发生3代,以成虫或幼虫在杂草上越冬。每年3月底~4月上旬成虫飞向早、中稻的秧田及已返青的早稻本田产卵,卵产在叶鞘和叶背。4月上、中旬孵化为幼虫,钻入心叶为害。5月中旬老熟幼虫爬到叶鞘近叶舌处化蛹。6月中旬是第1代成虫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虫为害孕穗和抽穗的早、中稻。此虫在广东年中代数尚不很清楚,已知每年2月下旬开始在早稻秧田上有发生,4~5月间第2代在早熟种圆秆期发生为害较重。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动。羽化后1~3天交尾,雌雄均可反复交尾3~4次。一般羽化后2~5天产卵,但第2代成虫产卵前期有的可长达22天。成虫有趋嫩绿稻田产卵的特性。幼虫多在凌晨的4~6时孵化,初孵幼虫借露水湿润向下移动,至叶枕处钻入叶鞘,再侵入心叶。当露水干后,幼虫就不能侵入。此虫性喜阴凉高湿,气温高会导致幼虫滞育,历期延长,危害反而减轻。故此虫在丘陵山区发生较多,早插田比迟插田重,特别是生长嫩绿的田块更易引诱成虫产卵。
(二)防治方法:
(1)改善耕作制度。单季稻、双季稻混栽山区尽量不种单季稻,可抑制发生量。
(2)加强田间管理。冬春季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山坡边的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排水晒田可减轻为害。
(3)加强虫情预测预报,进行药剂防治。
采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秧田的策略。一代为害重且发生整齐,盛期也明显,对防治有利。成虫盛发期、卵盛孵期是防治适期,当秧田每平方米有虫3.5~4.5头或本田每100丛有虫1~2头或产卵盛期末,秧田平均每株秧苗有卵0.1粒,本田平均每丛有卵2粒时开始防治成虫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每亩50毫升,兑水50公斤。防治幼虫用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用药100毫升,兑水50公斤。对带卵块的秧田,可用50%杀螟松乳油300倍液或36%克螨蝇乳油1000倍液浸秧根。浸秧时间需根据当时温度、秧苗品种及素质先试验后再确定,以防产生药害。
上一篇: 冷水鱼常用的孵化设备有哪些?
下一篇: 生料喂猪有哪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