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危害小麦的地下茎,出现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返青至拔节期田间病株率达5%时,应立即用药进行防治,每亩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冈霉素40克对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xml:namespace>
2、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小麦全蚀病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小麦出苗后开始发病,形成黑根,返青后病害扩展,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黑脚”和“白穗”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3、对全蚀病高发区,在小麦拔节期可用小麦全蚀净喷洒1~2次,喷洒浓度是20~25克小麦全蚀净对水15公斤。或采用灌根,可采用工农-16型喷雾器,去掉喷头用纱布包喷头,打小气流,沿麦垄对着根部浇灌。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l00毫升对水50千克灌根,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4、小麦根腐病:发病初期根部产生褐色或黑色病斑,叶鞘变褐,严重时根系腐烂,造成死苗。预防根腐病,可在小麦返青前,选择晴天下午进行镇压、锄划,增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发病地块应及时用药进行防治,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对水40-50公斤对小麦茎基部喷雾进行防治。
一、农业措施
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发现抗根病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存在差异。因此,生产上因地制宜地选种抗耐病品种,对防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2、轮作倒茬。根病是土传病害,由于长期施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实行轮作倒茬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轮作方式应坚持1-2年换种一次非寄主作物。棉麦两熟轮作,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小麦与蔬菜、绿肥等作物轮作均有良好的控制病害的效果。
3、增施有机肥。化肥的长期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差。增施有机肥,可为小麦提供较全面的营养,发挥小麦植株抗病性,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微生物间的竞争性,可有效降低发病率。可亩用4500公斤以上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4、适期晚播。播种期的早晚显著影响病害的发生程度。据调查,播种越早,发病越重。播种越早,冬前有效积温愈高,植株群体加大,田间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侵染,病菌侵染早,侵染期长,导致病情基数高。适期晚播,能减轻病害的发生。
5、精量播种。播种量对根病发生有明显影响。播种量大,小麦群体密度过高,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利于病菌的繁殖生长,合理控制播种量,建立合理群体,壮个体,改善田间生态环境,能控制病害发生。提倡精量播种。
6、合理施肥。保持N、P、K的适宜比例,对控制病害的发生尤为重要。N、P、K肥比例失调的田块,特别是施N过量和晚施N田块,麦株旺长,组织柔嫩,降低了植株的抗病性。土壤中缺P甚至过量施P能促进根系发育,适量施N有利于发挥P的作用。增施K肥不仅有增强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而且土壤中缺K肥时,增施K肥还有提高N肥利用率的作用,明显促进生长和增产。增施Zn肥,能够调节土壤pH值,抑制病菌繁殖。
7、田间杂草。田间杂草危害严重的地块,不仅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与繁殖以及病害的发生与蔓延,而且杂草与作物争肥争空间,田间郁蔽,造成植株长势差,抗逆性降低。据调查在相同栽培条件下,杂草密度为2.7株/平方米的田块,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为9.92,病茎率为3.51%,而杂草密度为26.4株/平方米的田块,病情指数达29.22,病茎率高达50.63%。不论用人工或化学除草,都可以明显地减轻根病的发生程度,而且冬前除草效果显著好于春季除草。
8、田间排水。麦田排水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发病的轻重。排水不良、地势低洼的麦田,土壤湿度大,病菌生长量大,麦子长势差,抗病力弱,发病严重;田间湿度低,不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麦子发育正常,发病轻。
二、化学防治
三唑类内吸杀菌剂拌种能有效控制冬前病害的危害,延缓并降低拔节期的发病高峰,药剂有效期一般可达4月上旬。三唑类杀菌剂有生长调节作用,拌种麦苗生长健壮,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增产幅度可达10%-20%。三唑酮、三唑醇以种子重量0.03%的药量(有效成分),烯唑醇以0.01%的药量(有效成分)进行拌种,另外,利克菌以0.1%的药量拌种都可有效控制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