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普通矮缩病有什么症状?怎么样预防和防治? 水稻

水稻普通矮缩病有什么症状?怎么样预防和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病症状:病株矮缩,大多增加分蘖,叶片变短、硬、僵直,浓绿色,新叶叶片及叶鞘上呈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白色条点。苗期至分蘖期前感染的植株移栽后多枯死,未死病株通常不能抽穗,迟发病的虽能抽穗,但往往呈包颈穗或半包颈穗,结实率下降,且穗小空壳多。孕穗后染病的仅在剑叶或其叶鞘上出现黄白色条点。

防治策略:采取“切断毒源,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控制水稻矮缩病的危害,同时兼治大螟、二化螟,为夺取水稻丰收打基础。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同一区域的田块尽量做到品种统一,生育期一致,防止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而延长黑尾叶蝉的危害期,减少带毒虫源的传毒时间,这是防治水稻矮缩病最经济有效措施。
合理布局,及早拔出病株:压缩单、双混栽面积,将熟期相同的水稻品种连片种植,避免生育期不一致品种混栽,连晚秧田连片集中育苗,预防黑尾叶蝉在不同熟期水稻品种上辗转迁移传毒,便于提高治虫防病效果。在秧田及水稻插后20d内进行田间排查,发现病株立刻拔除深埋,减少发病几率。
加强栽培管理:实行宽行窄株栽插,适时适量施肥,浅水灌溉,适时晒田,防止过早封行与贪青,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有机肥,氮、磷、钾合理配施,培育壮秧,促进稻苗早生快发,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在早期发现病情后及时治虫,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健苗早发,减少病害。在发病田增施磷钾肥,也可促使病株恢复生机,减轻为害。收割早稻时,要有计划地分片集中收割,并从四周向中央收割,使黑尾叶蝉被驱赶集中在中央小面积稻区内,然后进行药杀。
发病田块合理使用农药
农药的合理使用仍然是目前控制矮缩病的主要途径。针对黑尾叶蝉迁飞早,宜把病毒消灭在传毒之前。要特别注意做好黑尾叶蝉集中取食而水稻又处于易感期的早、晚稻秧田和返青分蘖期的防治。此外,治虫应以秧田为主,本田为辅,秧苗期和本田分蘖期根据病情虫情及时下药防治,秧苗寄栽后,应在分蘖期(2~3蘖)和移栽大田前5~7d各施药1次,秧苗移栽到大田后,要求在分蘖期至拔节期施药防治1~2次,秧苗1~3叶期和移栽后7~10d为防治适期。在防治过程中,同类农药的不同品种要交替使用。 防治药剂可选用叶蝉散、扑虱灵、敌敌畏、蚜虱净等高效低毒农药,把发病率、损失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如下农药喷施:
①每亩用25%吡异60克+30%噻唑灵60毫升+2%氨基寡糖素30ml或50%氯溴异氰尿酸60克兑水20—30公斤均匀喷雾;
②每亩用45%稻·毒100毫升+2%氨基寡糖素30ml或50%氯溴异氰尿酸60克兑水20—30公斤均匀喷雾;
③每亩用25%吡蚜酮15克+30%噻唑灵60毫升+2%氨基寡糖素30ml或50%氯溴异氰尿酸60克兑水20—30公斤均匀喷雾。
用药时间:移(机)栽后3—5天用药;直播稻随现青随用药,隔5—7天用第二次药。
注意事项
1、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加高科氟硅唑咪鲜胺20毫升,并注意速效性与持效性药剂相结合,不同药剂交替使用;
2、要统一时间全面用药防治,并对路、渠、沟边杂草同时用药,确保防效;
3、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4、先溶解氯溴异氰尿酸于水中,再加入其它杀菌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