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蔓延扩展迅速。一般麦田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 症状识别: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病株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抽穗后茎基部变黑腐烂加重,形成典型“黑脚”症状。叶鞘易剥落,内生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点状突起(子囊壳)。由于基部受害,地上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枯死或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成片白穗和黑脚是全蚀病特有的症状。
2. 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以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长期存活,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混有病残体的种子和粪肥也可传播。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12-18℃土温适于侵染,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另外,此病有自然衰退现象,小麦、玉米连作田,病害达到高峰后,会衰退下降,经1-2年可控制为害。
白穗、黑根、易拔起.
小麦全蚀病俗称“黑脚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检疫性病害。该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苗期受害,根及根茎部变黑褐色,病株矮小,叶片发黄,分蘖减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病株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一般发病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全蚀病在不同地点、不同种植类型的田块,其病株率发生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其田间消长规律基本相同,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以下四个时期:
1、冬前开始发病期。小麦4-5 叶病害始见后至越冬前这一阶段。时间从11 月上旬至12 月上旬,地上部分症状不明显,病株在地下茎或种子根上呈黑褐色的侵染斑。
2、越冬缓慢发展期。即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中旬,田间病株率发展缓慢。
3、病害盛发期。即2 月下旬至4 月中旬(返青拔节至孕穗期),由于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多,有利于全蚀病在田间扩展,病株率不断上升,病株率达20%以上,发病重的田块病株率可达70%左右,到4 月中旬重病田可出现明显矮化的发病中心,矮化苗根茎全部变黑腐烂,种子根、次生根变黑,在抽穗前病株枯死。
4、发病高峰期。即4 月下旬至5 月下旬(抽穗灌浆至乳熟期),田间病株率在30%以上,病指在20 左右,重病田的病株率达80%以上。5 月中旬出现枯白穗,5 月下旬临近成熟期,雨水偏多年份病株基部1-2 节出现“黑膏药”症状,继而出现黑褐色的子囊壳。
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病苗还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拔起.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病株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抽穗后茎基部变黑腐烂加重,形成典型“黑脚”症状。叶鞘易剥落,内生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点状突起(子囊壳)。由于基部受害,地上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枯死或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成片白穗和黑脚是全蚀病特有的症状。
1. 症状识别: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病株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抽穗后茎基部变黑腐烂加重,形成典型“黑脚”症状。叶鞘易剥落,内生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点状突起(子囊壳)。由于基部受害,地上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枯死或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成片白穗和黑脚是全蚀病特有的症状。
2. 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以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长期存活,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混有病残体的种子和粪肥也可传播。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12-18℃土温适于侵染,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另外,此病有自然衰退现象,小麦、玉米连作田,病害达到高峰后,会衰退下降,经1-2年可控制为害。
1. 症状识别: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病,病菌仅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病株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抽穗后茎基部变黑腐烂加重,形成典型“黑脚”症状。叶鞘易剥落,内生灰黑色菌丝层,后期产生点状突起(子囊壳)。由于基部受害,地上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枯死或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秕瘦。成片白穗和黑脚是全蚀病特有的症状。
2. 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以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长期存活,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混有病残体的种子和粪肥也可传播。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12-18℃土温适于侵染,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另外,此病有自然衰退现象,小麦、玉米连作田,病害达到高峰后,会衰退下降,经1-2年可
上一篇: 造成哺乳母猪缺乳的原因
下一篇: 拖拉机变速箱自锁机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