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清除菌源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一旦土壤中带有病菌,要想彻底根除是很困难的。但是,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对田间病株应及早拔除深埋或烧毁。不用病花生藤堆肥,尽量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扩散,降低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仍然具有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中国利用协抗青、台山三粒肉为抗源进行抗病育种培育出一批抗病优良花生品种,如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鲁花3号等品种。
合理轮作
对重病区,水源条件较好,实行水旱轮作是控制花生青枯病发生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对旱坡地花生种植区,不能进行水旱轮作,可与花生青枯病菌的非寄主植物轮作,如小麦、玉米、甘薯、大豆等,一般轮作2-3年,具有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
加强栽培管理
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对控制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花生青枯病发生区,应注意田间水肥管理。对旱坡地在播种花生前,进行短期灌水泡浸,可促使土壤中病菌大量死亡,从而减少病菌侵染机会,降低发病率。田间增施有机肥,使花生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同时,做好田间的清沟排渍,防止雨后积水,早期零星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处理,不施用带菌肥料等农业栽培管理措施,既具有防病作用,也具有增产效果。
生物防治
每亩可选用10亿CFU/克(CFU/克为每克样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0-700克,或3000亿个1克荧光假单胞杆菌粉剂450-700克,或2%春雷霉素水剂150-175克,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200-250克等,兑水50-60千克;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1000-2000倍液等50-60千克。在花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喷淋花生茎基部或灌根,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7-10天喷灌1次,连防2-3次。
化学防治
播种前药剂拌种,可控制苗期发病。病害常发区和连作田,当病株率达到1%以上时,及时喷药防治。
种子处理:花生播种前,按种子重量,可选用0.4%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0.5-1%的20%噻菌铜悬浮剂,或0.2-0.3%的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0.3-0.5%的25%络氨铜水剂,或0.5-1%的75%敌磺钠可溶粉剂等拌种。充分拌匀后即可播种,不要闷种,防止产生药害。
药剂灌根:在花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每亩可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150 -200毫升,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40-80克,或41%乙蒜素乳油60-75毫升,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0-250克,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180克等,兑水50-60千克;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或47%王铜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42%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12.5%松脂酸铜乳油500-6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均匀喷雾,亩喷药液50-60千克。喷淋花生茎基部,或浇灌花生根部,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7-10天喷灌1次,连防2-3次。
花生青枯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清除菌源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一旦土壤中带有病菌,要想彻底根除是很困难的。但是,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对田间病株应及早拔除深埋或烧毁。不用病花生藤堆肥,尽量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扩散,降低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仍然具有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中国利用协抗青、台山三粒肉为抗源进行抗病育种培育出一批抗病优良花生品种,如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鲁花3号等品种。
合理轮作
对重病区,水源条件较好,实行水旱轮作是控制花生青枯病发生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对旱坡地花生种植区,不能进行水旱轮作,可与花生青枯病菌的非寄主植物轮作,如小麦、玉米、甘薯、大豆等,一般轮作2-3年,具有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3]
加强栽培管理
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对控制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花生青枯病发生区,应注意田间水肥管理。对旱坡地在播种花生前,进行短期灌水泡浸,可促使土壤中病菌大量死亡,从而减少病菌侵染机会,降低发病率。田间增施有机肥,使花生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同时,做好田间的清沟排渍,防止雨后积水,早期零星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处理,不施用带菌肥料等农业栽培管理措施,既具有防病作用,也具有增产效果。
生物防治
每亩可选用10亿CFU/克(CFU/克为每克样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0-700克,或3000亿个1克荧光假单胞杆菌粉剂450-700克,或2%春雷霉素水剂150-175克,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200-250克等,兑水50-60千克;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1000-2000倍液等50-60千克。在花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喷淋花生茎基部或灌根,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7-10天喷灌1次,连防2-3次。
化学防治
播种前药剂拌种,可控制苗期发病。病害常发区和连作田,当病株率达到1%以上时,及时喷药防治。
种子处理:花生播种前,按种子重量,可选用0.4%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0.5-1%的20%噻菌铜悬浮剂,或0.2-0.3%的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0.3-0.5%的25%络氨铜水剂,或0.5-1%的75%敌磺钠可溶粉剂等拌种。充分拌匀后即可播种,不要闷种,防止产生药害。
药剂灌根:在花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每亩可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150 -200毫升,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40-80克,或41%乙蒜素乳油60-75毫升,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0-250克,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180克等,兑水50-60千克;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或47%王铜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42%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12.5%松脂酸铜乳油500-6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均匀喷雾,亩喷药液50-60千克。喷淋花生茎基部,或浇灌花生根部,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7-10天喷灌1次,连防2-3次。
花生青枯病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清除菌源
花生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一旦土壤中带有病菌,要想彻底根除是很困难的。但是,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对田间病株应及早拔除深埋或烧毁。不用病花生藤堆肥,尽量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扩散,降低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仍然具有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中国利用协抗青、台山三粒肉为抗源进行抗病育种培育出一批抗病优良花生品种,如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鲁花3号等品种。
合理轮作
对重病区,水源条件较好,实行水旱轮作是控制花生青枯病发生危害的最有效措施。对旱坡地花生种植区,不能进行水旱轮作,可与花生青枯病菌的非寄主植物轮作,如小麦、玉米、甘薯、大豆等,一般轮作2-3年,具有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
加强栽培管理
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对控制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花生青枯病发生区,应注意田间水肥管理。对旱坡地在播种花生前,进行短期灌水泡浸,可促使土壤中病菌大量死亡,从而减少病菌侵染机会,降低发病率。田间增施有机肥,使花生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同时,做好田间的清沟排渍,防止雨后积水,早期零星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处理,不施用带菌肥料等农业栽培管理措施,既具有防病作用,也具有增产效果。
生物防治
每亩可选用10亿CFU/克(CFU/克为每克样品中细菌菌落总数)多黏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450-700克,或3000亿个1克荧光假单胞杆菌粉剂450-700克,或2%春雷霉素水剂150-175克,或2%氨基寡糖素水剂200-250克等,兑水50-60千克;也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1000-2000倍液等50-60千克。在花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喷淋花生茎基部或灌根,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7-10天喷灌1次,连防2-3次。
化学防治
播种前药剂拌种,可控制苗期发病。病害常发区和连作田,当病株率达到1%以上时,及时喷药防治。
种子处理:花生播种前,按种子重量,可选用0.4%的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或0.5-1%的20%噻菌铜悬浮剂,或0.2-0.3%的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0.3-0.5%的25%络氨铜水剂,或0.5-1%的75%敌磺钠可溶粉剂等拌种。充分拌匀后即可播种,不要闷种,防止产生药害。
药剂灌根:在花生始花期或发病初期,每亩可选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或20%噻森铜悬浮剂150 -200毫升,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40-80克,或41%乙蒜素乳油60-75毫升,或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200-250克,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00-180克等,兑水50-60千克;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300-5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300-500倍液,或47%王铜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42%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12.5%松脂酸铜乳油500-600倍液,或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等,均匀喷雾,亩喷药液50-60千克。喷淋花生茎基部,或浇灌花生根部,每穴浇灌药液0.2-0.3千克,7-10天喷灌1次,连防2-3次。
1、合理轮作。南方花生产区实行水旱轮作,即“花生—水稻—水稻”和“水稻—水稻—花生”的耕作制度,防治花生青枯病取得了显著效果。轮作的作物南方以甘蔗最好,轮作2年,发病率可以减轻到1%以下,其次是甘薯和十字花科作物。
2、选用抗病花生品种。
上一篇: 草莓冬季如何合理施肥?
下一篇: 怀孕母猪“限饲”的饲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