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二、 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重病区轮作倒茬可控制全蚀病危害,零星病区轮作可延缓病害扩展蔓延。轮作应因地制宜,坚持1-2年与非寄主作物轮作一次,如棉花、花生、豆类、瓜类、薯类等。
2.平衡施肥。大量增施有机肥,保持氮磷平衡,适量施用钾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3.药剂灌根。小麦播种后20-30天、返青期、拔节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小麦全蚀病(Ophiobolus graminis)主要为害茎秆基部,近地面1-2节处变褐色或黑褐色;被害叶鞘先呈黄褐色,后变黑褐色而枯死,上生黑色粒点(病菌子囊壳)。病株矮小,分蘖少,根系发育差。
发病特点:病菌在病株残体留于田间土里或粪肥中,或由病残屑混在种子间潜伏,是初次侵染源。幼苗期侵入。连作、地势低洼、高湿田块,有利于发病。
防治要点:一是以水旱轮作可显著减轻发病。二是拨除病株,深翻土地,可减少菌源。
上一篇: 咋给幼鸡喂蛋白质饲料?
下一篇: 母羊产后瘫痪的发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