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小麦的危害可分为冷害、冻害和霜冻害,对于河南省及黄淮麦区主要发生的冻霜害按时间划分,可分为:
(一)初冬冻害
初冬冻害即小麦越冬期的冻害,一般发生在 11 月下旬到 12 月,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对壮苗一般不会造成冻害,最多造成叶尖受冻,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不产生影响。对苗龄小,未积累大量可溶性固形物,仍处在较旺盛生长时期的幼小弱苗,抗低温能力较差,易发生越冬冻害,造成叶片死亡和幼苗全部冻死。对于播种过早处于起身拔节的小麦,冻害主要造成冻死叶片和幼穗,尤其是土壤肥力低,整地条件差,土壤缺墒的麦田,如遇突发性强降温天气,极易造成初冬冻害。
(二)越冬期冻害
越冬期冻害是指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到返青前的冻害。此期间小麦处于休眠状态,小麦抗寒力非常强,但由于黄淮麦区小麦具有越冬不停止生长的特点,此阶段小麦处于地上部稍长,地下部分生长阶段,一旦遇回暖天气,幼苗又开始生长,抗寒力相对减弱,当再次寒流降温到15~13℃时, 即会产生较严重的越冬冻害。越冬冻害发生年概率小,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对生产危 害较小。但对于整地质量差的麦田,特别是近年旋耕未镇压的麦田以及沙土地墒情差和越冬时起身 拔节的小麦年年也有冻死苗现象。
(三)早春冻霜害
早春冻害是指小麦返青到拔节前的冻霜害,此时小麦处于护颖原基分化分段。此类冻害发生较为频繁且程度较重,是黄淮麦区的主要冻害类型。
(四)春末晚霜冻害
晚霜冻害是指小麦正常拔节和拔节以后形成的霜冻冻害,是在气温低于 0℃、地面温度5~3℃ 或更低时造成的冻害。小麦幼穗分化时期在小花分化到药隔形成,是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旺盛阶段,对霜冻极为敏感,易遭受霜冻的危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冻。
小麦冻害是指麦田经历连续低温天气而导致的麦穗生长停滞。冻害较轻麦田 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 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 小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兰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
河南省及黄淮麦区小麦冻害按时间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1、初冬冻害
初冬冻害即在初冬发生的小麦冻害,一般由骤然强降温引起,因此常称为初冬温度骤降型冻害。
2、越冬期冻害
小麦越冬期间(12 月下旬至翌年2 月中旬)持续低温(多次出现强寒流)或越冬期间因天气反常造成冻融交替而形成的小麦冻害。
3、早春冻害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间(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发生的冻害。返青后麦苗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如遇寒流侵袭则易造成冻害。
4、晚霜冻害
小麦在拔节至抽穗期间(3 月下旬 4 月中旬)发生的霜冻冻害。这一阶段小麦生长旺盛,抗寒力很弱,对低温极为敏感,若遇气温突然下降,极易形成霜冻冻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温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冻。
下一篇: 小麦茎秆一般在多少℃以上开始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