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对于研制开发制剂的兽药企业来说,最核心的竞争力无疑来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而要想生产出疗效确实,又符合兽药市场要求的制剂产品,首先要了解影响兽药制剂使用效果的因素并将其克服。
一、抗菌增效剂
目前,许多病原都对细菌产生了耐药性,据教授介绍,自2006年以来在我国发生的猪高热病疫情中,从发病猪场分离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土霉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磺胺类、半合成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等多种抗菌药物都不敏感或敏感性极差。而增效剂的应用,可以增加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提高其对细菌的敏感性。目前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有β内酰胺结构抗生素增效剂和磺胺类药物增效剂。
二、药物成分
要保证制剂的药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制剂的成分要与疾病、与病原相匹配,如果是防制病毒病的制剂反而加入了抗菌药成分,那么就会造成南辕北辙,而且浪费人力、物力。
因此,治疗附红细胞体病药物制剂的主要成分必须选取对支原体敏感的药物,而不是对立克次氏体敏感的药物。所以,治疗附红细胞体病的药物制剂成分首选应为四环素类: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其中盐酸多西环素最有效。
三、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包括毫微囊、毫微球等毫微粒制剂技术,纳米乳制剂技术、纳米吸附技术等。目前,兽用纳米制剂药物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
兽药制剂在应用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某种成分有强烈的苦味而影响畜禽采食,对嗅觉较敏感猪的采食量则影响更大,同时还有药物不稳定、刺激性大、容易在胃肠内失活等缺点,从而影响制剂的效果。针对此问题,有博士提出,采用微囊化技术可克服这些缺点,提高制剂效果。
首先微囊化技术可掩盖药物的不适味道及气味,如,恩诺沙星有极其强烈的苦味,会影响猪只的适口性,如果采用了微囊化技术则会掩盖其苦味,提高动物的适口性;
其次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制粒受温度的影响(伊维菌素),或在饲料中添加用药或饮水添加用药时受光、氧、饲料酶、矿物质等影响(维生素类药物),从而会降低药效,而如果采用此技术则会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同时可减少药物在胃肠内失活及刺激性,减少药物的配伍变化,对药物可达到缓释或控释作用,绝大部分氟喹诺酮类药物微囊化后,可使消除半衰期增加数倍。
另外,微囊化技术还具有靶向治疗作用,被动靶向技术与主动靶向技术使药物在体内定向分布,使某一个系统或组织内的药物浓度增加。
四、免疫调节剂
近年来,我国畜禽免疫抑制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从而造成畜禽免疫力低下,引起多种疫病的混合感染,这也是近年来畜禽疾病难治疗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无论应用多好的药物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而应用免疫调节剂,提高畜禽自身的抗病能力,是保证药物发挥效果的根本。因此,操博士提出“提高整体免疫机能、恢复元气,是目前控制畜禽疾病之根本”。
常用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有细胞免疫调节剂、体液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抗炎中草药调节剂。
上一篇: 大白菜蛞蝓该怎么防治?
下一篇: 甘草有哪些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