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营养诊断?营养诊断有哪些方法?进行营养诊断的目的是什么?
植物营养诊断是根据植物形态特征或器官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判断其体内营养元素丰缺状况的方法。每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组织内的含量通常存在缺乏、适量和过剩几种情况。?xml:namespace>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植物组织分析诊断法、土壤分析诊断法、植物外观诊断法、田间施肥试验诊断法、生理生化分析诊断法、植物组织液分析诊断法、无损测试技术及其他诊断方法等。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实际生产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几种诊断方法,才可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最常用营养诊断方法有:植物外观诊断法(形态诊断)、土壤分析诊断法(土壤化学诊断)、植物组织分析诊断法(植物化学诊断)。
目的就是合理施肥,维护植物自身的生长条件,
植物营养诊断:以植物营养状况与生物积累或产量形成之间的 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判明植物的营养状况,明确导致营养不适的原 因,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矫治方法和施肥措施。具体包括有形态诊 断、分析测试诊断、施肥诊断、生物培养诊断、叶色诊断、代谢诊 断、养分平衡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植物养分综合管理系统 法、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以植株、土壤分析结果,判断作物 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直沿用“临界值”法。即以分析结果与事 先经过验证而拟订的临界值(包括缺乏、适量、过剩等)进行比 较,基本上是单一元素的丰缺判断。
营养诊断是研究作物形态、生理、生化变化以判断作物营养状 况的技术,是利用生物、化学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影响作物正常 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的一种重要手段。柯赫法则的 应用:作物体内该元素缺乏时浓度低,相反过剩时则浓度高;在该 元素缺乏或过剩的状态下再现相同的症状;再现相同症状的作物体 内该元素的浓度与原来显示缺乏或过剩症的作物体中的浓度相同。
营养诊断的目的:①查明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为制定施 肥计划提供依据;②判断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的作物营 养失调现象和生理病害,以决定追肥或采取其他措施;③检验某种 肥料的施用效果;④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植株的营养动态和规律;⑤研究某种作物品种的营养特点,作为施肥的依据。植 株诊断主要依据作物的外部形态和植株内的养分状况,及其与作物 生长、产量等的关系,来判断作物的营养丰缺,作为确定追肥的 依据。
植株养分含量的诊断:缺乏范围是指营养元素含量达临界浓度 之前,作物产量随元素补给而上升的范围;适宜范围是养分含量超 过临界水平后,作物产量不再随养分含量提高而上升,即作物积累 的养分不起增产作用,故又称之为奢侈吸收;毒害范围是养分含量 超过适宜范围,进入了过剩阶段,使作物生育受阻,产量下降,甚 至死亡。营养诊断主要是指出某种养分是缺乏或者过剩,即进行缺 素诊断或过剩诊断。此外,对多元素平衡状况的综合诊断也很 重要。
过剩症诊断:作物吸收元素过多超过其适宜范围或忍耐限度, 导致生育失调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形态症状,由于元素作用方式和作 用部位等的不同其表现也各异。大量元素除氮外一般很少直接引起 过剩或中毒症状,重金属的中毒,地上部分大多出现黄化症状,因 为重金属大多伤害根系,并阻碍对铁的吸收。也有不少元素过多, 中毒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补救措施有:如果肥害不严重,可以先深中耕再浇水;如果肥 害严重,可以换土或多浇水。
当植物组织内某种营养元素处于缺乏状况,即含量低于养分临界值(植物正常生长时体内必须保持的养分数量)时,植物产量随营养元素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当植物体内养分含量达到养分临界值时,植物产量即达最高点;超过临界值时,植物产量可以维持在最高水平上,但超过临界值的那部分营养元素对产量不起作用,这部分养料的吸收为奢侈吸收;而当作物体内养分含量大大超过养分临界值时,植物产量非但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即发生营养元素的过量毒害。为了诊断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含量状况,通常采用下列方法: ①形态诊断法。通过观察植物外部形态的某些异常特征以判断其体内营养元素不足或过剩的方法(见植物缺素症)。主要凭视觉进行判断,较简单方便。但植物因营养失调而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症状并不都具有特异性,同一类型的症状可能由几种不同元素失调引起;因缺乏同种元素而在不同植物体上表现出的症状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工作者,也难免误诊。此法不能用作诊断的主要手段(见非侵染性病害)。
②化学诊断法。此法借助化学分析对植株、叶片及其组织液中营养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与由试验确定的养分临界值相比较(见表),从而判断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养分临界值的精确性和取样的代表性。由于同一植物器官在不同生育期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应用此法时必须对采样时期和采样部位作出统一规定,以资比较。 ③酶诊断法。又称生物化学诊断法。通过对植物体内某些酶活性的测定,间接地判断植物体内某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例如,对碳酸酐酶活性的测定,能判断植物是否缺锌,锌含量不足时这种酶的活性将明显减弱。此法灵敏度高,且酶作用引起的变化早于外表形态的变化,用以诊断早期的潜在营养缺乏,尤为适宜。
此外,显微化学法、组织解剖方法以及电子探针方法等也开始应用于植物营养诊断。
上一篇: 盆栽蔷薇应怎样科学整形
下一篇: 大豆立枯病有哪些发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