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混杂
选种、播种、插秧、收获、脱粒、装运、晒种、贮藏等一系列过程中,不按或不认真执行良种生产操作规程,使繁育的品种混入了其他品种的种子,造成机械混杂。一旦混杂,产量明显降低,且制造自然混杂机会。
2.自然杂交 水稻通常存在0.2%~0.3%的天然异交率。不同品种相邻而种,这种异交率会提升到2%以上或更高。如遇低温和湿度过高的天气,花药不能顺利裂开,授粉时间过长,天然异交率会更高,导致群体生物学混杂,打破原本的优良种的纯度。 3.遗传特性发生分离和自然突变 单一性状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较低。单基因数量很多,还是会出现少数的变异。分离主要是指微效基因的分离。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大多数是杂交育成的品种,表面上看其纯度已符合要求,但还可能存在某些细微的分离。经过几个世代的种植,因微效基因的分离而出现性状表现程度不同的个体。此外,从外地新引进的品种,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变,导致品种内个体间表现的差异,引起品种混杂退化 4.栽培条件不好及选种留种不正确 如遇冷水、盐碱、缺肥、高温、干旱、雷电及某些农药残留、被污染的大气等等都会引起水稻基因突变,改变原来的种性。当然其中有的突变个体可能是有利突变,将是育种选择的对象,但机率太小,而大量的不利突变将导致品种退化。留种时没有按照优良品种的各种典型性状去杂去劣。列如,仅仅考虑单株优势,分蘖能力强,穗大粒多等,而这些恰恰在此时又可能是具有杂种优势的杂合体。多代之后,品种的丰产性就会退化变劣。
上一篇: 黄瓜炭疽病的病源菌体是什么?
下一篇: 葡萄卷须为什么要及时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