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温高,2,播种早,3,施肥过多
1. 品种春性强,生长发育快,易形成过旺苗。
2. 播种过早造成冬前积温过高。小麦冬前形成壮苗需要大于0℃的积温:冬性品种为530~650℃,半冬性品种为520~560℃。播期过早人为造成冬前积温过高,是冬小麦冬前旺长的重要原因。随着气候变暖和偏春性半冬性品种在各地推广面积的扩大,“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传统种麦习惯已不适宜生产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品种的冬性程度、播量大小与当年的气候特点来确定适当的播种期。
3. 播种量过大造成冬前群体过大。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乘积,单位面积穗数主要反映群体的大小,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反映个体的发育状况。在一定范围内,单位面积穗数过大,则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不能高产。受晚播小麦加大播种量以及一些分蘖力弱品种的影响,农民盲目加大播种量较普遍。由于冬前气温持续偏高,容易造成部分高肥水地块叶蘖生长旺盛,分蘖多,群体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根系发育差,茎节生长过长而形成旺苗,为冬后倒伏埋下隐患。
4. 基施氮用量过多。在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基肥,第二次为春季追肥。而部分农民仍采用传统施肥习惯,有的仅一次性基施,不再追肥;有的基肥占到70%~80%,追肥仅占20%~30%,追肥时间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进行。上述施肥比例和追施时间,使氮素肥料主要在冬小麦生育前期发挥作用,在高产麦田中会造成冬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另外,近些年各地秸秆还田面积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此类地块为了加快秸秆腐烂,每亩施肥量应在原来的施肥基础上多施入10千克尿素或25千克碳酸氢铵即可,而部分农民将用量提高到17.5千克尿素或50千克碳酸氢铵,甚者达75千克碳酸氢铵,结果造成冬前旺长地块增多。
5. 秋冬暖冬气候因素。11~12月份气温持续偏高、气候偏暖,播种的适时麦,冬前分蘖多,生长过旺形成了旺苗。此外,冬前大于0℃有效积温达到850℃以上,超出小麦所需冬前适宜积温,从而造成旺苗叶片超长超宽、主茎达7~8片叶。
6. 水分充足。经常处于适宜水分的上限值附近。
上述诸因素中的某几个因素同时出现时,更会加剧旺苗的形成。
上一篇: 花生缺氮症状表现有哪些?怎样预防?
下一篇: 防止混杂退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