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雨季如何防止玉米涝害? 玉米

雨季如何防止玉米涝害?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根据积水情况和地势,采用排水机械和挖排水沟等办法,尽快把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排出去,尽量减少田间积水时间。
2、及时整理田间植株。植株经过水淹和风吹,根系受到损伤,容易倒伏,排水后必须及时扶正、培直,并洗去表面的淤泥,以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株生长。
3、及时中耕松土。排水后土壤板结,通气不良,水、气、热状况严重失调,必须及早中耕,以破除板结,散墒通气,防止沤根,同时进行培土,防止倒伏。
4、及时增施速效肥。作物经过水淹,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加上根系吸收能力衰弱,及时追肥对植株恢复生长和增加产量十分有利。在植株恢复生长前,以叶面喷肥(如0.5%~1%尿素溶液、2%~3%过磷酸钙浸出液、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及天达2116、喷施宝、氨基酸等)为主;植株恢复生长后,再进行根部施肥,以减轻涝灾损失。
5、及时防治病虫害。涝灾过后,田间温度高、湿度大,加上作物生长衰弱,抗逆性降低,适于多种病虫害发生,要及时进行调查和防治,控制蔓延。
6、及时改种其它作物。因涝灾绝收的田块,要抓住季节,及时抢种速生蔬菜或绿豆、赤豆等生长期短的小杂粮,最大限度地弥补灾害损失。对改种有困难的地方,可在水排出后,抓紧耕耙、蓄水保墒,为秋冬种植打好基础。

玉米生长盛期正是雨季,在降雨量过大、低洼地种植或排水不良地块种植易产生涝害,造成产量损失甚至绝收。

玉米涝害防治技术如下:1、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涝害的发生。

2、及时排涝。人工开沟或机械排水,以降低田间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早熟。

3、扶正玉米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4、补施肥料,恢复生机。涝渍之后,土壤肥力流失较大,植株长势较弱,应及时增施速效肥料,弥补因淹水造成的肥料损失。

5、化学控制,保健强体。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烯效唑等营养与保健物质,起到调节生长、增强体质的作用。

6、防治虫病害。主要防治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等。

7、毁种其它作物。如大部分玉米已死亡,则应根据农业气候条件,及时改种大白菜、萝卜等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玉米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干旱对玉米生育固然不利,土壤含水量过多也同样有害,我县夏季受季风的影响,降雨偏多,一般占全年的70%左右,且降雨时间比较集中,往往会造成土地积水成涝,严重影响到玉米的高产稳产。如我县2003年秋季由于阴雨连绵,低温寡照使玉米减产40%左右,个别地块几乎绝收,其减产的主要原因:田间积水抑制玉米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抑制玉米根的生长,削弱玉米根系的吸收能力,降低了土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引起土壤中有毒物质积累等。为此,必须采取防止措施:一.排罐沟渠配套,做到“雨来随流,雨停水泄”。二.调整播期,力争早播,使其对涝害的敏感期尽量赶在雨季开始之前。三.一旦遭遇涝害,在涝害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性氮肥,促玉米恢复生长。农民历来有 “水来肥收”的做法为经验,越下大雨,越要补充施肥。  

一、选用抗涝品种。抗涝品种一般根系里具有较发达的气腔,在易涝条件下叶色较好,枯黄叶较少。在易涝地区,可在已有玉米杂交种中,选择较抗涝的品种。

  二、选地。在易涝地区,尽量选择地势高的地块种植,不宜在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和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块种植。

  三、垄台栽培。低洼易涝地区,在农田里挖沟起垄,在垄台上种植玉米,由于通气条件好,可减轻涝害,变害为利。

  四、调整播期。玉米苗期最怕涝,拔节后其抗涝能力逐步增强。因而,可调整播期,使最怕涝的生育阶段同多雨易涝的季节错开。华北地区雨季常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开始,采用麦垄套种和麦收后提早播种,尽量使玉米在雨季开始前拔节,提高其抗逆能力。

  五、排水。可建立三级排水体系,将玉米行间垄沟,与行间垂直的主排渠,及每隔25米左右与行间平行的田间排水沟联成一体,沟深一级比一级加深,使田间积水迅速排出。南方采用畦作排水,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采用宽畦浅沟;在低洼地则采用窄畦深沟,要求畦沟直,排水沟渠畅通无阻,雨来随流,雨停水泄。

  六、中耕。当能下地时,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促使玉米恢复生长。

  七、增施速效氮肥。玉米受涝往往表现为叶黄、秆红,迟迟不发苗,可增施速效氮肥,以改变植株的氮素营养,恢复其生长,减轻涝害损失。

  八、防治病虫。涝灾后病虫害往往加重,特别是黄、淮、海地区,要重点防治玉米螟,应做好病虫测报,及时进行防治。

  九、促进早熟。涝灾发生后,玉米生育期往往推迟,有可能遭受低温冷害的威胁。可采取隔行或隔株去雄、打底叶、断根、乳熟后剥开苞叶等促早熟措施,以促进灌浆成熟。在玉米叶面喷施化学催熟剂,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十、玉米秋播。南方地区如受涝灾较重,可采用玉米秋播作为抗灾措施。应选用早熟玉米杂交种,争取在8月底前种上,增加密度,增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争取较好的收成。

.

玉米生长盛期正是雨季,在降雨量过大、低洼地种植或排水不良地块种植易产生涝害,造成产量损失甚至绝收。玉米受涝后表现:一是生长减慢,植株较弱;二是叶片发黄,茎秆变红;三是根系发黑、腐烂。导致生育期推迟,不能正常成熟。玉米根系在缺氧环境生长下受抑制比地上部分大,淹水越久,受害越重。这是因为呼吸和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受抑制及土壤养分淋失,对养分的吸收减少了。氮素流失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能力减弱。长期积水通气不良,还造成土壤的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占优势,产生有毒还原性物质,使根系发黑。温度剧烈上升时,蒸腾加强,叶片很快发生萎蔫;土壤中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剧,根系受害加重,所以高温强光的涝害对玉米的危害比较严重。玉米涝害防治技术如下:1、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涝害的发生。2、及时排涝。人工开沟或机械排水,以降低田间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早熟。3、扶正玉米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4、补施肥料,恢复生机。涝渍之后,土壤肥力流失较大,植株长势较弱,应及时增施速效肥料,弥补因淹水造成的肥料损失。5、化学控制,保健强体。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烯效唑等营养与保健物质,起到调节生长、增强体质的作用。6、防治虫病害。主要防治玉米螟、玉米大小斑病等。7、毁种其它作物。如大部分玉米已死亡,则应根据农业气候条件,及时改种大白菜、萝卜等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1、人工开沟或机械排水,以降低田间土壤和空气湿度,不要让水淹超过6小时,尽快排水,雨停就要进行,淹水时间过长植物窒息死亡。

2、涝渍之后,土壤肥力流失较大,植株长势较弱,应及时增施速效肥料,如碳铵。

3、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烯效唑等营养与保健物质,起到调节生长、增强体质的作用。

4、防治病虫等。重点是预防病害发生。

地势低洼或大量降雨,致土壤含水量过多,是为害玉米生长发育和降低产量的一种自然灾害。北方玉米栽培区常发生在7—8月份。玉米受害后,表现为叶色褪绿,植株基部呈紫红色并出现枯黄叶,造成生长缓慢或停滞,严重的全株枯死。

【病因】

一次大量降雨,农田受淹积水或长期阴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过多的水分排挤掉土壤空隙内的空气,造成土壤缺氧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是根系得不到生命活动必需的氧气,因此不能进行正常代谢。

二是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抑制,造成土壤中有机质不能正常分解为速效养分,使土壤中原有的硝态氮一部分被淋溶掉,同时经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游离氮逸入大气,因而降低了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

三是在土壤缺氧时,利于嫌气性微生物的活动,产生的甲烷、氨气、硫化氢、硫化亚铁等对根系有毒害作用。涝害对玉米的影响因品种、生育期、环境条件及水淹持续时间不同而异。一般杂交种优于品种,品种又优于自交系。玉米一生中.种子吸水膨胀和主胚根开始萌动时最不耐涝,这时淹水4天,绝大部分种子不再发芽。出苗至拔节是第二个敏感期,此间受淹的幼苗生长迟缓,叶色变黄,生育期明显延迟。拔节后耐淹能力增强,进入乳熟期又不耐涝。温度明显影响涝害程度,高温使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降低,且可加速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加剧了需氧和缺氧的矛盾。

【防治方法】

选用地势较高排水性能好的地块种植玉米。在多雨易涝地区,搞好田间排水系统,在低洼地区提倡修筑台田或采用起垄栽培方法。增施基肥可提高玉米抗涝能力。已发生涝害,要组织人力、物力,千方百计排水,有条件的马上中耕松土并追施速效氮肥,促玉米尽快恢复生长。在易发生涝害的地区,要注意选用耐涝的玉米品种。

一、选用抗涝品种。抗涝品种一般根系里具有较发达的气腔,在易涝条件下叶色较好,枯黄叶较少。在易涝地区,可在已有玉米杂交种中,选择较抗涝的品种。

  二、选地。在易涝地区,尽量选择地势高的地块种植,不宜在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和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块种植。

  三、垄台栽培。低洼易涝地区,在农田里挖沟起垄,在垄台上种植玉米,由于通气条件好,可减轻涝害,变害为利。

  四、调整播期。玉米苗期最怕涝,拔节后其抗涝能力逐步增强。因而,可调整播期,使最怕涝的生育阶段同多雨易涝的季节错开。华北地区雨季常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开始,采用麦垄套种和麦收后提早播种,尽量使玉米在雨季开始前拔节,提高其抗逆能力。

  五、排水。可建立三级排水体系,将玉米行间垄沟,与行间垂直的主排渠,及每隔25米左右与行间平行的田间排水沟联成一体,沟深一级比一级加深,使田间积水迅速排出。南方采用畦作排水,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采用宽畦浅沟;在低洼地则采用窄畦深沟,要求畦沟直,排水沟渠畅通无阻,雨来随流,雨停水泄。

  六、中耕。当能下地时,应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促使玉米恢复生长。

  七、增施速效氮肥。玉米受涝往往表现为叶黄、秆红,迟迟不发苗,可增施速效氮肥,以改变植株的氮素营养,恢复其生长,减轻涝害损失。

  八、防治病虫。涝灾后病虫害往往加重,特别是黄、淮、海地区,要重点防治玉米螟,应做好病虫测报,及时进行防治。

  九、促进早熟。涝灾发生后,玉米生育期往往推迟,有可能遭受低温冷害的威胁。可采取隔行或隔株去雄、打底叶、断根、乳熟后剥开苞叶等促早熟措施,以促进灌浆成熟。在玉米叶面喷施化学催熟剂,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十、玉米秋播。南方地区如受涝灾较重,可采用玉米秋播作为抗灾措施。应选用早熟玉米杂交种,争取在8月底前种上,增加密度,增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争取较好的收成。

玉米需水量虽然很大,但却不耐涝。涝害对玉米的危害表现为:水分过多使玉米生长缓慢,植株软弱,叶片变黄,茎杆变红,根系发黑并腐烂。

  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涝能力不同。苗期抗涝能力弱,我国夏玉米种植区苗期正值雨季,常常发生涝灾。七叶期以前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90%时,玉米开始受害;土壤处于饱和状态时,根系生长停止,时间过长则全株死亡。拔节后抗涝能力逐渐增强;成熟期根系衰老,抗涝能力减弱。防御玉米涝害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选用抗涝品种。抗涝品种一般根系里具有较发达的气腔,在易涝条件下叶色较好,枯黄叶较少。在易涝地区,可在已有玉米杂交种中,选择较抗涝的品种。

  二、选地。在易涝地区,尽量选择地势高的地块种植,不宜在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和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块种植。

  三、垄台栽培。低洼易涝地区,在农田里挖沟起垄,在垄台上种植玉米,由于通气条件好,可减轻涝害,变害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