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一、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2.5千克或每平方米1万~1.5万条,每隔6~7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二、孵化床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三、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四、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和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五、密度控制。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3.1千克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方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千克;后期幼蚓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蚯蚓饲养管理技术有:(1)添料正常培育以后,每15〜20天要检查蚯蚓是否已经吃完饲料。如果伺料表面出现lcm厚的蚯蚓粪,池内的伺料已基本成粉末状,则表明饲料已经吃完,要及时添加新料。从时间来推算,则种蚓池一般在20天左右添1次新料,小规模伺养的,料吃过半就要少放勤添,保证饵料不断。伺养面积较大的添料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在养殖床的前端,留2m空床位,然后在养殖床上堆积高40cm、宽1.5m的发酵饲料,放养蚯蚓。当词料消耗完后,可在前端空床铺入新饵料,料堆上面覆一层4m2的铁丝网,网眼1cmX1cm。然后把邻近的旧伺料堆连蚯蚓一起移到新饵料堆的铁丝网上,再在空出的床位上铺上新饲料。如此轮换堆积,依次采取一倒一的流水作业法,把全部养殖床的旧料更新完毕。②当培育床上的伺料已被消耗粪化后,在旧料表面添加10〜15cm厚的新伺料。消耗后,再添加5〜10cm厚的新料。一般添加2次为宜。添加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厚,否则下部过于紧实,通气不良,不利于蚯蚓生长和蚓茧孵化,甚至由于湿度过大,造成蚓茧沤坏变质。③把养殖床分成两半,一半堆积饲料进行养殖,当饲料消耗完后,在旧饲料的侧面添加新伺料。经2〜4天,蚯蚓(尤其是成蚓)大部分移人新料中,幼蚓及蚓茧则留在旧料中,可将其移入孵化床,进行培育。(2) 种蚓更新为了保持种蚓有旺盛的繁殖能力,一般使用180 天后种蚓就要更新。把老龄种蚓作商品蚓(饵料)处理,以新的体质肥大、环节明显的作新种蚓。(3) 分级饲养蚯蚓有一种习性,成蚓不能大小混养,必须适时做好大小分离。因此需在添加饲料、蚓粪及蚓茧分离过程中,逐步形成分级伺养,建立种蚓、幼蚓、成蚓三级饲养的高产养殖模式。种蚓池是种蚓产蚓茧的地方。把已发酵过的畜粪放进种蚓池内,然后挑选体形粗长、肤色有光泽、环带明显、肥壮无病、体重在1克以上的种蚓放进蚓池饲养,每平方米面积放养5000〜20000条。繁殖池是繁殖幼蚓的地方。定期将种蚓产的蚓茧及基料移进繁殖池孵化,繁殖培育幼蚓。繁殖池的蚓茧经孵化后得到大量幼蚓,经过10余天伺养后,按大小分离移至成蚓池伺养。(4) 防天敌、防毒和防病害蚯蚓的天敌较多,常见的有螨、蚂蚁、青蛙、蟾蜍、蛇、麻雀及其他鸟类、鼠、蜈蚣、苍蝇、壁虱、甲虫、蚂蟥等。要防止上述天敌侵袭,并设法消灭它们,才能确保蚯蚓的丰收。同时要预防农药和消毒药品对蚯蚓的杀伤。另外,在蚯蚓养殖过程中,饲料中未发酵过的蛋白质易变酸产生气体,使土壤酸度增大,导致蚯蚓的生殖带红肿、全身变黑、身体缩短,出现念珠结节,最后引起死亡并自溶。因此,应定期检查基料床内基料,防止酸化。发现病害后要及时调整饲料酸碱度,翻料增加通气,并采取适当措施。
上一篇: 控制仔猪腹泻的方法
下一篇: 缓解热应激对母猪影响的营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