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蔬菜园艺 > 其他蔬菜 > 出菇管理阶段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其他蔬菜

出菇管理阶段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菇棚场地的选择 菇棚场地要求阳光充足,冬暖夏凉,日夜温差大,避北风,防寒流,靠近水源,环境清洁,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质微酸性,透气,透水性能好,无病虫滋生等。一般选择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为最理想。

  (2)野外菇棚搭建 野外菇棚一般用毛竹、木材、芒萁等材料搭成,,立柱长约2.2米,靠走道边缘下埋10~20厘米(搭好后的菇棚净高约2米),在紧靠立柱处各打一个木桩加以固定。立柱间的距离约2米,棚内立柱应埋于菇畦的侧面,立柱的顶头锯成缺口,以便固定横梁,棚柱顶端与横梁交接处用铁丝扎牢,再在横梁上面排放毛竹或木料等,做成牢固的棚顶支架,然后用多叶毛柴、高粱秆、芦苇、茅草、芒萁等覆盖在支架上,菇棚四周用稻草、芒萁等围实,创造一个光照少、阴凉、潮湿、通气性好、适宜香菇生长的生态环境。

  (3)整畦 栽培畦面宽以145厘米为最佳,长度根据田块的形状灵活掌握,走道宽55厘米,既可当人行道,又可作浸水沟。做栽培畦时,用铁锹把走道上的泥土翻到145厘米宽的畦面上,一般的田块以挖到硬土为止,然后进行整畦,将翻至畦面上的泥土敲碎、压实,整成龟背形的栽培畦。菌棒排场之前,在畦面上喷施石灰等进行灭菌、杀虫工作。栽培畦的多少应根据栽培菌棒数量来决定,每666.7平方米(1亩)水田可排放一万棒左右。

  (4)排架搭建 畦面上搭建排架,供香菇菌棒排放,以利出菇。沿畦的两边及畦的中间每隔1米处各打三排木桩,木桩的高度离畦面21~23厘米。将事先加工好的宽约3厘米的竹木条或小木方主纵杆安放在木桩顶端,并用铁钉钉牢,然后将长约145厘米、宽2.5厘米的横杆条摆在主纵杆这上,用塑料包装线在横杆与主纵杆的相交处捆扎牢固,这样就形成了似平放的梯子排架。最好将长约2.8米的毛竹片的两头分别插入畦两边的泥土中,弯成拱形,供覆盖塑料薄膜用。

  (5)适时排场、转色、脱袋 这是稳产、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脱袋过早,菌棒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抗逆性弱,极易遭受木霉、根霉、曲霉等杂菌的污染,同时受温差刺激影响,会产生朵数多、菇形小、柄粗、畸形的香菇子实体;脱袋过迟,棕褐色分泌物水珠渗入培养料内容易滋生杂菌,引起烂筒。但是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因培养基、制棒、温度、通风、光线等的不同,菌丝生理成熟的时间也就有差异,因此,菌棒排场,脱袋不能以接种培养的天数为标准。在菌棒排场前,必须掌握三个特征: ①菌棒菌丝体膨胀,瘤状隆起物占整个袋面的三分之二; ②手握菌棒时,瘤状物菌体有弹性和松软感; ③菌棒四周出现少许棕褐色分泌物。 菌棒排场后,约经一个星期的环境适应,瘤状物基本长满菌棒,并有三分之二转为棕色时,即可脱袋。脱袋最好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并尽可能地避免菌棒的损伤。这一环节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温度、湿度和通风供氧三者之间的关系,防止菌棒遭受杂菌的侵害。脱袋时左手提菌棒,右手提刀片,先在袋的两端划割一圈,再在袋的竖直方向等距划割一刀,顺手把薄膜脱落。脱袋后的菌棒随即排放到菇床的排架横木架条上,斜靠与畦面成60°~70°夹角。每行可排放9~10棒,棒与棒间的距离为3~4厘米。菌棒脱袋排架后,畦上拱棚随即覆盖塑料薄膜,以防菌棒表面菌丝被吹干而难以转色,也影响出菇。

  (6)出菇管理 菌棒脱袋后即进入出菇管理,原基能否形成并顺利发育成子实体关键取决于创造一个昼夜温差大、菌棒含水量适宜、空间相对湿度适宜和菌棒表皮的干、湿差条件,子实体形态是否正常关键在于温度和通风供氧,菇体色泽深浅主要取决于空间相对湿度和光线是否适宜。栽培管理人员必须根据气候的变化情况进行人为的调节、控制与管理、创造一个香菇生长发育的适宜条件,取得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