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轮作的作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宜,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作作物。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到棚外深埋,减少菌源基数。生态防治:调控棚室湿度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
2、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3、防治草莓白粉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
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硫悬乳剂500~6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天。扣棚前后白粉病开始发病,要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43%菌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都有较好的效果,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一般均达70%,且对草莓安全。开花期一般不能喷药,否则易产生畸形果。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可用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是一种对药剂较易产生抗性的病害,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每次施药间隔期以7~10天为宜。大棚草莓,特别在扣棚后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避免产生药害。
3.1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明宝、益香等较抗病的品种,尽量不选用丰香等感病品种。
3.1.2 实行轮作换茬。重病田可进行水旱轮作。轮作的作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宜,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作作物。
3.1.3 清洁田园。草莓收获后及时清理、焚烧病残体;定植前清除田间各种杂草;生长期间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并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避免病菌随雨水和气流进行再侵染,减少菌源基数。
3.1.4 加强栽培管理。移栽前草莓田要深耕翻土,并进行大棚、土壤、移栽苗等消毒,以减少初菌源;覆地膜前应除草,以减少杂草作为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培育壮苗,适时移栽;合理密植,保证适宜株、行距;搞好大棚通风换气,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基肥以腐熟有机肥、磷钾肥为主,追肥以氮磷钾复合肥为主,忌偏施重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科学用水,雨后注意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原菌侵染。现蕾后及果实膨大期、收获高峰期应特别注意水的管理,最好利用膜下滴灌法,切忌漫灌;改革栽培制度,实行一年一栽制。
3.2生态防治
调控棚室温、湿度能有效的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3.3药剂防治
3.3.1 适期用药。防治草莓白粉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7-10天。
3.3.2 对症下药。可选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1500-2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硫悬乳剂500~600倍液、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连阴雨天气用药,可选用百菌烟熏剂。
3.3.3 科学用药。喷药要均匀周到,叶面、叶背均要喷到,并要注意防治药剂的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性。
3.3.4 安全用药。要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大棚草莓,特别在扣棚后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避免产生药害;开花期一般不用药,否则易产生畸形果;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采收前7d应停止用药,控制农药残留。
上一篇: 无花果有哪些虫害?
下一篇: 矿质营养被根吸收特点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