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大麦 > 大麦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_ 大麦

大麦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_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 混杂退化的原因:

1、 人为的混杂现象:首先是科研单位与生产良种单位不协调,良种生产单位及专业户对种子的来源及特征特性了解甚浅,田间排杂时间掌握不准,去杂去劣不彻底,生产出的种子本身就混杂。

2、 机械混杂现象:自农村实行承包生产责任制以来,机械化程度较高,在播种、收获、晾晒、贮藏等各个不同环节把关不严,从而造成混杂现象。

3、 生物学混杂现象:由于大麦是属于自交受粉作物,自然异交率为0.1%-0.2%,如异交后种子下年播种后便会产生自然分离,所以会导致种子退化。但也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如一个优良品种

只有在适应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优良的特性,不良的环境外界(如土壤、肥料、水份、气候、病虫害等)条件和不适当的栽培条件,都有可能引起优良品种性状的变异和退化,从而严重影响原品种的高产及优质。

4、 遗传上的不稳定性:由于目前我省种植的大麦品种主要属杂交选育品种,在主要性状上表现一致,但同一个品种的株系间仍有可能存在较小的生理差异。如驻大麦3号、4号本身就属于复合杂交,尽管株间性状差异不大,但某些数量性状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在生产上种植若干年后,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基因的分离、纯合、就会出现类型的分离。

5、 选择作用的因素:如一个优良的新品种都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适应于当地的生态条件。当被引种到另一处生态条件下,则自然选择对其适应筛选作用。尤其在栽培条件下,原有优良基因型可不适应而受影响,从而产生退化现象。

二、 应对措施

1、 要建立严格的繁殖基地:采用由育种单位建立的“三圃制”,原种田繁殖原原种,原种或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原种,再由种子专业农场或专业承包户生产良种,如各级种子部门要加快种子繁殖基地建设,抓好基地技术培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隔离区域的设置等到

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繁殖基地。

2、 强化大麦种子田间去杂:影响大麦种子纯度主要是种子中混有不同品种大麦(如多棱型、二棱型)小麦及燕麦。首先要观察幼苗、去掉杂株,以幼苗长势、叶形、叶色、叶耳色泽等为形态指标将杂苗拔掉,其次去杂应以田间开花时期和收获前期为主,去杂主要根据株型、穗型、皮色、子粒性状、芒性、叶色、叶形等性状进行,凡是与原种标准不一致的植株都要彻底排除,全部抱出地块处理。

3、 一定要防止机械混杂,做好室内检验工作。机械混杂是促使大麦品种产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止机械混杂极为重要,这就需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良种繁育制度,从种子了播种、收获、翻晒种子,入仓贮藏等各个种子生产不同环节都要严格实行不同的品种不同保管。贮藏时,要对不同品种分别挂上标签,注明品种名称,防止混杂错乱;在接收和发放品种时,包装上都应有完好的标签;在安排良种生产田的时候注意连片种植;对种子繁育田块进行去杂去劣。杜绝机械混杂的发生,加强种子室内检验,对达不到良种繁育标准的,一律不得扩繁与销售。

4、 设置隔离区,防止生物学混杂,大麦虽然是自花授粉作物,但或多或少也会发生一些变异。防止生物混杂的主要措施是在繁育时实行严格的隔离区。在大麦良种繁殖时,尽量由一个繁殖点种植一个品种,如繁殖不同品种时(其中包括二棱和多棱型),应间隔离5米为宜,一定要去除边行,以防止机械混杂及自然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