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源:染疫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羊(山羊和绵羊)、牛、猪、鹿、犬和其它家畜居次。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也可作为传染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南方猪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一)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常发生于下列场合:1、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2、检查牲畜;3、饲养放牧病畜;4、接触病畜的尿、粪,如清扫羊圈;5、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6、剪羊毛或从事皮毛加工;7、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8、采取病畜、病人的血液和病理材料;9、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
(二)经消化道感染。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吃生拌肉、未熟的肉、生奶及奶制品或手不洁拿食物吃等,均易感染。
(三)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布氏菌传染的飞沫、尘埃。皮毛加工过程中。
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布病的传染途径:
⑴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
⑵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
⑶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的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四犬、马、鹿、骆驼等。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
传播途径:1)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 在国内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2)经消化道传染 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3)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征: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亚临床感染、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
2)亚急性及急性感染病:急骤起病者约占10%~30%。少数患者有至数日的前驱症状,如无力、失眠、低热、食欲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关节炎(70%~90%)、睾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上一篇: 什么是植物营养的临界期?
下一篇: 丑柑有哪些品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