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其他禾谷类 > 农民报上说近期我地区有轻微的干热风,农民有什么措施可减少其危害呢? 其他禾谷类

农民报上说近期我地区有轻微的干热风,农民有什么措施可减少其危害呢?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进行"一喷三防",或只喷些营养液,营造良好的田间小气候。

预防小麦干热风害的措施主要从控温、增湿、防风等几方面来考虑。近几年来,我们采取综合性措施防御干热风的危害,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主要分为天然防御、农业技术防御和化学防御。

  1.天然防御措施。在较大范围内改变生态气候来防御干热风称为天然防御。在麦区周围植树造林,特别是营造防风林,起到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削弱风速和减少地表水蒸发的作用。林网能减弱干热风的强度,缩短干热风的持续时间,减少干热风出现频率,因此林网内小麦受害轻,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增产效果明显。

  2.农业防御措施。干热风的农业技术防御就是运用一些常用的农业技术措施,如选优种、灌溉施肥、耕作改制等,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增强小麦对干热风的抗性,以求达到防避干热风的目的。

  (1)选用优良品种。选择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

  抗逆性强的早熟品种。如选用西农88号,郑州941,豫麦18—64,豫麦39、37、12号,陕农7859,同样抗逆性的还有安8号,宛7107,冀麦40号,晋麦49号、51号、52号,皖麦25号等品种。

  (2)促进小麦早成熟。适时早播,培育壮苗,促小麦早抽穗。适时合理灌溉,浇好灌浆水、麦黄水,通过灌溉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增加空气湿度,补充麦体蒸腾掉的水分,使小麦早成熟,可以达到躲过、预防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3)增施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施肥不仅能保证供给植株所需养分,而且对改良土壤结构,蓄水保墒,抗旱防御干热风起着很大作用。

  (4)改革耕作技术。加深耕作层,熟化土壤,使根系深扎,增强抗干热风能力。麦田耕作包括播种前的耕作整地和生长期间麦田的中耕、耙耱、镇压等措施。一是把握好播前耕作。麦田耕翻不仅可破除土壤板结,把施用的有机肥和田间残茬、杂草掩埋到土壤下层和熟化耕翻到上层的底土,而且能增加土壤通透性,蓄纳更多的雨水,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等状况,为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耕翻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墒情变化,掌握好适耕期,其次是麦田翻耕后要及时耙细、耙实,平整土地,对于土层过松或有翘空的田块,还应进行适当镇压,以防透风和水分过多蒸发。二是把握好田间耕作。小麦播种后和生长期间,可采用中耕、耙地或搂麦等措施,及时破除地表板结,疏松表土,改善通气条件,适时、适度中耕有利于小麦生长,深中耕和镇压可抑制小麦旺长,预防倒伏。通过以上耕作措施也能取得防避干热风的效果。

  3.化学防御措施。干热风的化学防御采用一些化学药剂或化学制品对小麦进行处理,通过改变植株体内的生化过程,提高对干热风的抗性,减轻干热风的危害。这种防御措施一般可取得增产5%~10%的效果。

  (1)种子处理。用氯化钙、复方阿斯匹林等药剂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壮苗,增强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

  氯化钙拌(浸)种:用氯化钙0.5公斤,加水50 公斤,拌麦种500 公斤,拌匀后堆闷5~6小时后播种;或者用氯化钙0.5 公斤,加水500 公斤,浸麦种500公斤,经5~6小时后晾干播种。

  复方阿斯匹林拌(浸)种:用0.05%阿斯匹林溶液浸小麦种子12~24小时后晾干播种;或者用1%阿斯匹林溶液均匀喷在15~25倍麦种上,再闷2~3小时后播种。经处理的麦种,种子内部活力增强,抗干旱能力增强。

  (2)喷施化学药剂。在小麦生育后期,在干热风来临之前,用磷酸二氢钾、草木灰水、过磷酸钙、石油助长剂、矮壮素等化学药剂喷洒叶面,通过增加钙、磷、钾、氮、硼、有机酸等的含量和生长刺激素的作用,改善小麦的生理机能,提高小麦对干热风的抗性。

  磷酸二氢钾: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亩喷施小麦茎叶1~2次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50~60公斤溶液,两次间隔10~15天。经叶片吸收后能加快干物质的合成、累积和运输,使麦粒灌浆充足,灌浆速度加快,有明显增加粒重和促进成熟的作用,从而减轻干热风危害。

  草木灰水:在小麦生育后期,亩喷施5%的草木灰水50~100公斤,有预防干热风的作用,一般千粒重可增加1~3克。

  过磷酸钙:在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亩用2%~4%的过磷酸钙溶液50~100公斤作叶面喷肥,可以加速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预防或减轻干热风危害,一般增产8%~15%。

  石油助长剂:石油助长剂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主要成分为环烷酸钠。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亩喷施1000倍石油助长剂溶液50公斤,可以防御干热风,增加千粒重。

  矮壮素:小麦起身至拔节期,亩用0.2%~0.3%的矮壮素水溶液20公斤喷施麦苗,使小麦基部节间变短,秆壁增厚,中上部叶片变短变宽,挺而不披,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性,提高抗倒伏能力。

  植物细胞分裂素:在小麦拔节期或齐穗期,亩用植物细胞分裂素50克,兑水200~300公斤,搅匀后按常规方法喷雾,可以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和蛋白质的合成,增强光合作用和抗逆能力,有利于早熟、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