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什么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其他

什么是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秸秆还田改土培肥原理

秸秆中含有的氮、磷、钾、镁、钙、硫等元素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因此,秸秆也是丰富的肥料资源。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左右。据测定,湿玉米秸秆含氮量为0.61%,含磷量为0.27%,含钾量为2.28%。如每亩地还田秸秆1000千克,则可增加有机质150千克,每亩地一年若还田鲜玉米秸秆1250千克。则相当于4000千克土杂肥的有机质含量,含氮、磷、钾相当于18.75千克碳铵、10千克过磷酸钙和7.65千克硫酸钾,还能补充其它多种营养元素。故秸秆还田对于改良土壤有着积极的作用。

秸秆还田增产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养分效应、改土效应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

(一)养分效应

1、提高土壤氮磷钾素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

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磷钾素养分都有增加,其中尤以钾素的增加最为明显。

2、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及其增产作用

含钾高的各种植物残体都是生物钾肥,其作用是利用作物在其生育过程中吸收的土壤钾,以秸秆还田形式归还土壤,以供再利用,从而保持土壤钾的良性循环,试验证明秸秆还田后提供了大量的有效钾而导致作物增产。

3、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硅的影响及其增产作用

硅虽然不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但若植物缺硅,茎秆及叶片的刚性就会减低,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光合作用的能力下降,而秸秆还田是提供有效硅的一个来源。

(二)改土效应

秸秆还田重在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秸秆在耕翻入土之后,在分解过程中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同时进行腐殖质化,使一些有机质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更复杂的腐殖质,从而改善了土壤的结构及保水、吸水、粘结、透气、保温等性状,提高了土壤本身调节水、肥、温、气的能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养分结构趋于合理,可使其容重降低,土质疏松,通透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小。试验证明原来耕翻性极差的粘土,满地大坷垃,拖拉机一档耕地,冒黑烟。而在秸秆还田后,二档作业不超负荷,土体构造明显改善。土壤的保水、透气、保温能力提高,吸水率相差10倍,地温提高1—2℃。实行秸秆还田后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具有良好的改土作用。

另外,秸秆还田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了土壤的生物活性。

(三)优化农田生态环境效应

农田生态环境即作物生长环境,它包括农田气候,土壤水热状况,植物养分循环和杂草生长因素。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作物生长,试验证明秸秆覆盖有保墒、调温,压草等多种作用。

1、保墒和调控田间温湿度

秸秆覆盖地面,干旱期减少了土壤水的地面蒸发量,保持了耕层蓄水量,雨季缓冲了大雨对土壤的侵蚀,减少了地面径流,增加了耕层蓄水量。覆盖秸秆隔离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对土体与地表温热的交换起了调剂作用。

2、抑制杂草

农田覆盖秸秆有很好地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秸秆覆盖与除草剂配合,提高了除草剂的抑草效果。

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养分,特别是钾素营养。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了土壤结构,容重下降,孔隙度增加。秸秆覆盖还有保墒、调温、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盐碱等作用。这样就大大改善了土壤的水分、养分、通气和温度状况,优化了农田生态环境,为夺取作物高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