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行土壤消毒
棚地翻耕、整畦前或移栽秧苗前,进行土壤消毒,可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3公斤,撒施于土表后翻耕、做畦。也可每亩用立枯净、立枯宁、敌克松、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3克,撒施或喷雾。
2、实行轮作
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茄科、葫芦科作物与十字花科或豆科作物实施轮作,效果较明显;十字花科作物与葱、韭、蒜类蔬菜轮作,效果也较显著
3、实行深翻土
将大棚内土壤深翻25厘米左右,然后暴晒3~5天,以风化土壤、高温杀菌,改善土壤环境,使作物根深叶茂,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4、 深沟高畦栽培
最好进行深沟高畦栽培,沟深15~20厘米、沟宽30厘米,畦面做成龟背形,这样田间不会积水,有利于进行沟灌、滴灌和喷灌。
5、适当施用石灰
因大部分土传病害的病原菌有喜酸性土壤的习性,因此可结合翻耕土壤,每亩撒施生石灰50~75公斤于土壤耕作层,调节土壤酸碱度为6.5~7,形成不利于青枯病、枯萎病、黄萎病、软腐病和根腐病病原菌生存和繁衍的土壤环境。
6、高温灌水闷棚
在夏季倒棚换茬期间,进行高温(50℃左右)灌水闷棚10天左右,可有效消灭土壤中大量的病原菌。
7、药物防治
必须严格实行"无病先防、预防在先"的方针。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不宜采用叶面喷雾法,而应采取灌根法。在未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瑞苗清水剂2000~2500倍液灌根,每株灌浇药液100~150毫升,每隔7~10天灌一次,连灌3~4次。用4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72%农用硫酸链霉素3500~4000倍液交替灌根,可有效防治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
上一篇: 金针菇怎样灭菌?
下一篇: 怎样做到玉米施肥科学合理、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