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茎秆等。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圆形或长圆形黄色小斑点,许多小斑点通常连接在一起形成间隔横带状黄斑,主叶脉常有间隔段条状黑斑;后期病组织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褐色,并愈合成大而不规则斑块,常造成病部枯死,对产量影响很大。
近年来,随着许昌市秸秆还田面积的扩大,田间菌源量逐年积累,加之高密度感病品种的种植有利于病害的传播蔓延,褐斑病已逐渐上升为许昌市玉米田一种主要病害,且随着植株长高,防治难度加大,必须提前开展有效防治。
农业防治:对没有施足底肥或种肥的田块应及时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并注意加强田间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如遇暴雨或大雨天气要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扩展蔓延。
化学防治:每亩可用45%炭枯净可湿性粉剂30—40克加爱克微颗粒剂 2克 ,兑水40— 50公斤 喷雾,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 50克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 80克 ,加入适量微肥兑水40—50公斤进行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对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等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一是施足底肥。一般应在玉米4~5片叶期追施苗肥,即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在合理追肥的同时,适时浇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消灭寄主,减轻病害。栽植密度要适当,不要随意加大密度,要提高田间通透性。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根多、根深、苗壮。配方施肥,增施氮、磷、钾肥,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快速,增强抗病能力。
二是药剂防治。应注意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亩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进玉米植株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1、农业措施:(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2)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2、药剂防治:⑴积极预防:玉米褐斑病要以预防为主,在玉米4-5片叶期,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⑵ 及时防治:玉米发病时,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喷药要均匀周到,保护好上部叶片,尤其是雌穗以上的叶片都要喷到。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天丰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类等,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
上一篇: 胡黄连药用量是多少?
下一篇: 绿豆主要病害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