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后,小麦病虫害也进入发生危害高峰期。穗期小麦病害主要有“三病”,即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穗期防治的技术要点是:
1.小麦条锈病。西北冬麦区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结合“一喷三防”,有效控制条锈病流行危害,并加强晚熟冬麦及春麦区监测与防治。黄淮海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4月下旬至5月中旬,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消灭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以上时,应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大田喷药防治时,每亩用15%三唑酮粉剂80~100克,或亩用25%烯唑醇粉剂30~40克,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毫升喷雾防治,防效可达90%以上。各地也可根据当地药源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腈菌唑、丙环唑等高效低毒杀菌剂。
2.小麦赤霉病。一般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防治,一旦错过抽穗扬花始期这个最佳喷药适期,防治效果将会大大下降。要根据天气情况,遇连续阴雨天,要坚持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全面用药防治的原则。长江中下游麦区等长期使用多菌灵防治的地区,由于病菌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建议使用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剂替换多菌灵或与多菌灵混配防治赤霉病。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要“主动出击”全面采取预防措施,打好“保险药”。防治用药以优先使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喷雾为主,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则应在雨后及时补喷。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注意轮换用药。
3.小麦白粉病。当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为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等,一般喷药2~3次。对于高水肥麦田,尤其是常发区的感病品种田块,要及时对发病点片进行挑治,以控制其蔓延。
上一篇: 花盆中经常倒剩茶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