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测产
(一)理论测产
1.取样方法:核心区按东、南、西、北、中共分成5个单元,每单元按三点取样方法取样,共15点;示范区和辐射区按地域各划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随机取1块田,每块田3点;每点量取10个幅带计算平均幅带宽,取1个幅带的11株测算株距,多点进行平均。并远离边行随机取20株调查穗粒数(双包计为一穗)。
2. 计算公式:
理论产量(公斤/亩)=每亩株数×每穗粒数×百粒重(前3年平均值)×85%。
亩株数(株/亩)=666.7㎡÷(平均株距×幅带宽/每幅带套种行数)
株距(尺)=亩面积(平方尺)÷亩株数÷平均行距(尺
(二)实收测产
1.取样方法:在理论测产的单元中随机抽点,核心区验收不少于3个点,示范区不少于5个点,辐射区不少于10个点,每个点实收面积不少于0.5亩,除去包壳后称重并计算产量。实收面积以丈量面积为准。
2.测定出籽粒:每个点随机取20个鲜穗称重后自然风干,再人工脱粒后称取籽粒重,计算出籽粒。
3.计算公式:
亩产量(公斤/亩)=每亩穗重(公斤)×(样品干籽粒重/样品鲜穗重)。
一、测产地块选取 随机选取一个有代表性受灾地块,首先确定平均种植行距从南至北走向,以行走向或地块形状确定三至五个测产点。
二、平均行距的测算 行宽度是指行与行之间的宽度。在选取的测产点,抽取 11 行,丈量之间宽度,记录在“行宽度”内;11 行内 10 个间隙,可得出10 行的平均行宽度,并填入“平均行距”。
三、平均株距的测算 双行各51 株长度是指在所选点范围内,在11 行之内随机抽取两 2 行(如图),并从每行数出51 棵,丈量每51 棵之间长度,将两行长度相加除以 100,计算出 102 棵之间 100 个间隙的距离,分别填入“双行51 株长度”和“平均株距”。
四、亩穗数的计算 每亩(667 米/平方)÷平均行距(米)÷平均株距(米)=每亩穗数
五、穗粒数的计算 在上述随机抽取两行的51 棵当中,任取一行按顺序连续取10 个 玉米棒(每穗籽在 10 粒以上),穗籽中部以玉米的直径方向数出玉米 穗行数(都为偶数;如奇数,属发育不良);然后在从棒的头部至尾部数出玉米行粒数(生长不良或有缺行缺粒现象,进行平均),将 10 个 玉米棒的数值分别填入上述表格中的下表“行x行 粒”内(例如:16 x32),并将结果填入“穗粒数”。
六、千粒重的计算 将上述每次抽取的10 个玉米棒随机带回3 个以上,做到晒干后提取三个 1000 粒,称出重量,平均后,三个千粒重误差不能大于 5%,即为千粒重。
七、灌浆乳线位置 将一个棒体从中部折断,通过看其上半部黄色与下半部白色之间比例,可确定玉米成熟度。如黄色达一半以上,且下部白色部分指掐不动,该玉米基本成熟;如白色完全消失,即为已经成熟。 填表时可以“1/2”、“2/3”等方式填写,若大于 1/2 小于 2/3 可填成 1/2+或2/3-。同时,可分析判定玉米播种、倒伏时期。
八、成熟度 根据种植时间也可确定玉米的成熟度,一般玉米生长期为105 天,在现场查勘时还应询问并用铅笔记录播种期、县乡村名称、玉米品种、倒伏时间。 4 玉米保险田间测产记录表 抽查记录(表一) 被保险人: 县 乡 村 组 (名) 测产地块代表损失程度: 轻 重 严重 基本信息 播种时间 播种品种 投保总亩数 种植地块数 受灾时间 受灾原因 报案受灾亩数 报案受灾地块数 检测地块亩数 检测地块数 检测地块,受灾部分占比 信息填写人签字: 县、乡、村负责人(代表): 测产数据记录(表二) 11 行宽度 (M) 平均行距 (11 行宽度/10)M 双行51 株长度(M) 平均株距 (CM) 亩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产量(公斤) 测产数据记录(表三) 穗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平均 灌浆乳线位置 行x行 粒 穗粒数 测鉴人: 县、乡、村负责人(代表) 说明:1、本表作为核定受灾亩数、测量损失率依据;2、被抽检农户一户一表,并作为原始凭证留档;3、妥善保管,严禁丢失。
1.取样方法:在理论测产的单元中随机抽点,核心区验收不少于3个点,示范区不少于5个点,辐射区不少于10个点,每个点实收面积不少于0.5亩,除去包壳后称重并计算产量。实收面积以丈量面积为准。2.测定出籽粒:每个点随机取20个鲜穗称重后自然风干,再人工脱粒后称取籽粒重,计算出籽粒。3.计算公式:亩产量(公斤/亩)=每亩穗重(公斤)×(样品干籽粒重/样品鲜穗重)。
上一篇: 烟叶煤污病如何防治?
下一篇: 西红柿的高产施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