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腐病和根腐病是食用菌生产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真菌病害,许多菇农朋友多次询问根腐病和软腐病是否属于一种病害?现一并解答如下:
软腐病也叫绵腐病、腐烂病,葡枝霉病,蛛网病、湿腐病等;而根腐病又叫基腐病、灰霉病等。
软腐病病原菌为树枝状轮指孢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葡枝霉属;而根腐病病原菌为瓶梗青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科。
基腐病病害主要发生在菌柄基部,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菌柄基部变黑褐色至黑色腐烂,基部腐烂后子实体倒伏。幼菇丛发病虽不倒伏,但不能继续生长发育,最后死亡。
软腐病在染病初期,先在出菇面上形成白色菌皮,似金针菇气生菌丝状,后渐渐侵染子实体基部,使之呈水渍状褐色斑点或斑块,病菌逐渐上移,使菌盖表面形成不规则褐色病斑,最后感染菇体,使之基部变软,发生群体性倒伏并腐烂,病菇上随即有白色絮状菌丝物覆盖或包围。
二者发病症状相仿,仅病原菌不同,该病可侵染蘑菇、平菇金针菇,银耳等。
发生条件:其病原菌都属土壤习居真菌,由空气、覆土、水滴、人体、昆虫传布。10℃左右即可发生危害,尤其在初春季节,气温逐渐升高,相对通气不良时,发生速度随之加重。它多发生在棉籽壳生料栽培的菇床上和第二潮后的菇体上,以及生长阶段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床面长时间有积水,加之长时间覆盖塑料薄膜,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利于该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1)控制菇棚空气湿度在85%以下,不利病害的发生。
(2)菇房在使用前,应喷洒1∶1000倍的疣霉净药液或1∶50倍的金星消毒液,彻底杀灭菇房内病原菌。
(3)子实体生长阶段控制用水量,经常清除床面积水。
(4)发菌及出菇期间,间隔5-7天对地面、墙体及通风口、进出口等喷洒1∶800倍的疣霉净或1∶50倍的金星消毒液。
(5)发病后,要及时清除病菇,然后喷洒1:500倍疣霉净,可有效控制其病菌扩展。
木霉俗称绿霉。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对各种食用菌的致病力强,不仅危害菌丝体生长阶段,也危害食用菌子实体,它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性最严重的杂菌之一,不论制种还是栽培,也不论生料、熟料、发酵料、发菌期间均可发生,甚至在出菇阶段也有发生,个别品种如草菇的菌种在完成发菌后亦可发生该种杂菌,并且发生的温度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少地区的银耳、香菇,近年的平菇、鸡腿菇等生产中曾发生毁灭性的污染,木霉就是主要杂菌之一。
危害症状木霉的主要生物特征为其菌丝成熟期很短,往往在一周内即可达到生理成熟,然后即生出绿色霉层,即其孢子层。当基料被侵染后,菌丝阶段不易察觉,直到出现霉层时才能引起注意;起初只是点状或斑块状,当条件合适或食用菌菌丝不很健壮时,很快发展为片状,直至污染整个菌袋或料床,若不及时采取措施,菇棚内短时间即可成一片绿色,其孢子飞扬,周边棚墙上也将附着大量木霉孢子,给以后的生产留下严重隐患。
发生规律木霉主要生存在朽木、枯枝落叶、土壤、有机肥、植物残体上和空气中。许多栽培的老菇房,带菌的菇具和场所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已发病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多次重复侵染更为频繁。木霉发病率的高低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较大,木霉孢子在15-30`C下萌发率较高,菌丝体在4-42`C的温度下均能生长,在25-30`C生长最快。孢子在空气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萌发最快,相对湿度低于85%较难萌发。因此,在高温、高湿、通气不良和培养料呈偏酸性时,很容易滋生木霉。木霉侵染寄主后,与寄主争夺养分和空间,同时还分泌毒素杀伤、杀死寄主,把寄主的菌丝缠绕、切断。
防治措施
(1)制种或熟料栽培拌料时按比例加入1:1000倍疣霉净,并严格灭菌,以彻底杀死其孢子。
(2)科学调配基料组分,使营养全面、均衡,以保证食用菌菌丝的健康和抗性,可对霉菌形成拮抗或抑制。实践证明,生产中按比例加入天天菇耳壮即可。
(3)发酵栽培时,加入疣霉净后,基料仍要发酵均匀,尽可能多的杀死或抑制其孢子。
(4)接种操作要严格、规范,不使霉菌孢子落于料中。研究发现,接种时,开启食用菌接种净化机5min后再进行操作,生产效果与常规甲醛熏蒸相仿,并且,杜绝了甲醛对人体的刺激,避免了甲醛残留的可能。
(5)菌种或菌袋发菌以及出菇期间,每5天左右对菇棚空闲处喷洒30-50倍金星消毒液或1:1000倍疣霉净,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6)发现木霉后,及时用1:500倍疣霉净喷洒或注射、涂抹污染区和菌袋,效果显著,污染严重的菌袋要及时作焚烧或深埋处理。
上一篇: 为什么说玉米适当晚定苗好?
下一篇: 高阳县瓜类霜霉病、白粉病防治技术?